分享

走进文昌里

 苍松xujp 2021-07-30

文昌里曾经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这里正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今年2月,我去过一次,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迁;8月又去了一次,有保留价值的老宅正在整修中。又是三个月过去,不知进展如何?日前,又去了一次。天气预报说今天多云,可是一大早赶到那儿就飘起了雨点,真扫兴,连相机也懒得拿出来,就用手机随拍吧!

往东走过文昌桥,大公路南侧原来围上的铁皮拆除了,露出一大片草坪,眼前豁然开朗。

原本藏在深巷中的“大夫第”,现在就在草坪边上,正在改建为中国戏曲博物馆(声腔博物馆)。

“大夫第”内的工地。 

草坪的东侧,一栋由高高的砖墙围着的大房子,是玉隆万寿宫,也称抚州会馆。

玉隆万寿宫是清光绪年间由抚州府所属六县(临川、金溪、东乡、崇仁、宜黄、乐安)商人集资所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进戏台和后进阁楼分别为二、三楼建筑,中进为大殿。大殿分左、中、右三个部分,从正门进去,左侧是火神庙,右侧为文兴庵,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人才昌盛的场所。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类型的古建筑在全国现存不到10处,江南更为罕见,是难得的建筑活资料。会馆座西朝东,长80米,宽54米,占地面积4320平方米,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万寿宫南侧。

东侧是正门,不让进去,看来里面是在准备搞活动。

门坊为砖石雕刻构件,七楼样式,顶部宝葫、脊板及鱼龙吻、牌科尚全。

会馆初时用途是为六县商人来抚州经商的聚会场所,同时,六县童生来抚考试亦可在此住宿。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馆逐渐演变为卦建行帮、社会集会、结社的活动场所。到20世纪初,一些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也经常在此聚会演说,19195月中旬,他们在会馆公演《复避儿戏》等九场“文明戏”,劝募捐款,寄给北京学生会。

解放后,抚州会馆先后为抚州农民日报、市工商联、桥东公社及临川建筑公司等单位使用。万寿宫曾多次遭到破坏,2001年和2004年进行过保护性维修。这一次是大规模的全面整修,重新焕发当年风采。

围着万寿宫转了一圈,到了其北面。看上去,整得真不错,周边的房子全拆掉了,视野开阔了,环境也美了,有点出乎意料。

北边有一栋居民住宅楼,上了5楼,可以看到正门前的大广场。

穿过北边的过街楼,就又回到大公路了。以前,来看万寿宫,走这个通道是唯一的一条路,那时,走进过街楼,还需拐过一栋房子,才能看到万寿宫的。

从文昌桥下来沿抚河防洪堤南行,是太平街。太平街原名瓦窑街,这个地名有“窑内装满必定要烧”之意,遂改称太平街。太平街一巷,西头正对码头。这巷子还是老样子。

拐了个弯,这里有几栋老宅子,挂了“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正在进行修缮。

这是一栋“琅琊流芳”宅院。三个月前,屋上的瓦卸了下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现在正在进行下水及管道施工。

在一处拆光的空场上,保留着3栋老宅子。

这是两栋大门紧挨着的清代建筑,左侧为“江陵毓秀”,为熊姓民宅,1942年,日寇窜扰抚州时驻扎于此,鬼子的马匹将前厅的两根柱子啃得只剩下一半;右侧是“西平世泽”,为李姓宅邸。

西平世泽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格局,其始建主人为青海善鄯旧地,尊西平武忠王李晟为先祖。

后院有两排厨房,还有人在洗菜做饭。

“吾爱吾庐”,建于民国初年,中西合璧建筑。陶渊明《读山海经》一诗中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这是文昌里建筑中西式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见证了昔日临川人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包容襟怀。抚州解放后,老红军郭森林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大公东路以北的灵芝山路。路以山名:传说从前此地是一座山丘,生长灵芝等是药材,故名灵芝山。1939年,这儿创办了全城唯一的一家机械工业 ——水记机械修理厂,为今“江西江铃汽车底盘有限公司”的前身,亦为抚州机械工业的发轫。路旁的建筑已经拆除,正在重新打基础,不知要盖出什么样的房子来。

拐入三角巷,“爱莲世第”的门开着,对面是“汝南世家”,民国初年建筑,同属民国期间抚州商会会长周兆麟。这两栋老宅也在修缮,会完好地保留下来的。

三角巷。以前这儿是很热闹的地方,也保留了几栋木屋。

2010年冬三角巷夕照。

竹椅街。两旁都是老宅,看来也是修旧如旧了。

位于三角巷毗邻横街的同丰泰国药店,民国中晚期建筑,为樟树薜姓商人建造,坐东朝西,三层楼高,共有大小13个西式门窗,门板加铁皮包裹。门板已不见了。

改造前的同丰泰国药店。

同利南杂店、合利粮店、杂货行,三栋连体建筑,建于民国中后期,民国简约风格浓郁。

与药店隔街相望的乾大钱庄,民国中后期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典型的前店后家宅第,是文昌里至今保存唯一的钱庄遗址。

横街南侧的一段,房子全拆光了,正在重新下地基。

横街,自古为文昌里核心商业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有店铺134家。

横街靠近正觉寺的这一段路,在我印象中是很有韵味的。尽头是寺院红色的院墙,街两旁是百年古宅,脚下是铺设得很规整的石板。晴天,初升的太阳照在石桥路上,泛着金色的光泽;雨天,湿漉漉的路面照得见人影,走在上面,完全置身于古道、古屋、古寺之中,无异于时光穿越,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不知以后这儿还能不能恢复以往的景象。

横街与东乡仓路口。

东乡仓,也不知这些房子有没有保留的价值。

“东乡仓廪”,为东乡仓标志性宅院。东乡仓毗邻旧水运码头,此间多米厂、米店铺。这里是东乡所产稻米从抚州码头运往下江各口岸城市的转运之处,衍生的住房民居多五行八作,形成独特的码头文化。

东乡仓东边靠正觉寺一侧,拆个精光。可能这里的建筑没有保存的价值吧。

看起来,这石门里面的房子应该是早就废弃了。

李家巷民国转运库,解放后为竹扇厂。

河东湾直街,很多房子都已废弃或倒塌。

河东湾直街上的百年老店。杨同兴铁店,是摄影人常来的地方,今天仍然开门营业。

不到一年,3次走进文昌里。这是因为,在文昌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时刻,我很期待,期待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早日竣工,期待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有梦有戏”的地方 ,期待曾经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重焕光彩,期待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昌里来一次华丽转身。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有幸见证文昌里由一个棚户区打造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五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

我们共同期待……

(2017年11月手机随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