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甘行(三)

 苍松xujp 2021-07-30

随团游,跟着走。上午9点多,来到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关城下有一个邮局,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小邮局。很多游客在这里给亲朋好友寄明信片。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游览由东闸门入,走进闸门,可见到嘉峪关的东侧的一组建筑。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与长城连为一体,壁垒森严。现存的关城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


戏台对面是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


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有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易开占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关楼之上,悬挂有赵朴初手书“天下第一雄关”巨匾。


光华门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





内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城内南侧是演武场。


城内北侧是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马道的作用,一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二是当敌兵攻城时,或将磙木、擂石、滑车顺势放下,重创敌兵。


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下,有“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而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遂触关门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参观嘉峪关后,驱车近400公里,来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鸣沙山位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荣誉称号。2015年7月20日,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先来体验一趟“沙漠之舟”。每人100元,每支驼队5至6峰骆驼。

骆驼走起来的时候很颠簸,前后摇晃着,感觉像坐在快要翻沉的小船里。









沙漠里骑着骆驼,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就像来到了西域荒漠。


“驼小驼”牵着骆驼,把我们领往月牙泉去。一路的驼脚印,如同犁开的一畦畦田地。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与10年前来过这里的感觉有点不一样:原先是要翻过沙丘才能看到月牙泉的,现在可以走平地进入了,说明沙山往南移动了很多。为了拍摄,又不得不要爬上南边的沙山。

天空是一片纯净的蓝色,阳光不太强,风也不是很大。踩着沙子上山,非常艰难,好在沙山上铺了两条用钢丝绳和木棍捆扎而成软梯,才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

居高而望,一弯新月浮沉于沙海间。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古时候被称为“沙井”,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敦煌八景”之一,被誉为是“月泉晓澈”。整个月牙泉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约25米。 月牙泉,她没有西湖的风情万种,也没有九寨沟的绮丽多姿,一弯新月浮沉于沙海间,泉清似明月,戒满不肯圆,远离高贵、荣誉、世俗,沉入到荒漠之地。这大概就是生命向往的永恒境界。

不能象10年前那样,在月牙泉北的沙丘上行走,也不能在月牙泉边漫步。只能远远地欣赏着沙山环抱之凹谷中,铺展着一幅色彩清丽,格调别致的水彩画,水光山色相映成趣。画中新月形的泉水与天空达成一致的色彩。弯月环绕着绿树,绿树映衬亭阁,亭阁探出头迎接慕名来往的客人。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在月牙泉南岸的这些亭台楼阁的建筑,最早的书面记载出现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县志。可惜,月牙泉的古建筑都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目前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修的汉唐风格建筑。


在这片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是月牙阁。这是一座4层6方的全木质结构建筑,每一层都有回廊,内部有楼梯可以通往第四层。月牙阁可以说是整个月牙泉景区的神来之笔。

泉水边的芦苇显得憔悴,木呐地杵着。月牙泉,她在这荒凉之地,拥有的不仅仅是云淡风轻的气质,在沙山包围之中历经千年,仍保持一种优雅,一份灵透,一怀婉转,一泓深情……


“醉卧鸣沙月泉侧,千沙万泉无颜色”。这句路灯杆上的句子,不知出处,也不知何人所作。

“大将西征人未还,湘湖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也只有旱柳这般憨的树种,能为人们屏蔽沙尘、遮阳纳凉,岂不是幸事一桩!

西北的黄昏要来得晚一些。快7点了,这时天色才逐渐阴沉起来,回望鸣沙山,日头也完全沉没天际,群山尽染成墨绿,茫茫一片灰色的天幕里,只剩下落日的余晖还浮动着霞光。此时正是:霞光增亮色,大漠渺炊烟。
(2020年10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