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之要为“气至而有效”。产生灸感,是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新用户95338671 2021-07-30

往期文章:

药艾|《一款灸感强烈的艾条获得灸友激赏

图片

灸法感传的性质以温热感传为主,其次为沉重、麻木、灼痛、抽痛、痒、胀、酸困、蚁行等感。灸感表现为当艾灸灸到一定程度时,灸感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组织或施灸的远端传导;或在施灸部位出现肌肉的跳动或灸后局部有舒适感、痛感、沉感、痒感、红色斑块,甚至全身汗出等。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最佳灸量效果 。研究发现,施灸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古代灸感描述

《灵枢·刺节真邪》日: “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备急千金要方》日:“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外台秘要》日:“火气不行,不能除病也。”《黄帝明堂灸经》日:“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备急千金要方》日:“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 《灸膏肓俞穴法》则认为灸疗应达到“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肩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等灸感的出现。《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日:“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政府编订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医著,其内容丰富,各科论述全面,既总结明、清以前医学成就并进行辑录,也汇集作者临证经验及医学见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指出: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说明只有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时间较长,给穴位以长时间的刺激,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也提出,用针宜重视手法,用灸宜重视穴法。所谓重视穴法,就是要重视施灸后,产生“穴” 即“点”上的感觉,以及穴位的远道传导和治疗作用。 

灸疮是灸感的特殊表现

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 “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南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以赤葱,即万无不发理”,认为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情况,应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或局部热敷,服用辛辣刺激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 

现代临床对灸感的观察

周楣声认为,要保持灸法具有“点” 的作用,艾热必须作用在孔穴的点上,效果才能发挥,感传才能出现,使气至病所。某些灸具中,与其说是灸具,不如说是暖炉,因为只有面的作用,决无点的功效。蔡耀明描述了嗜热点、嗜热线、病侧一健侧效应、忌热点等特殊灸感。在灸疗中当灸至敏感腧穴或区域的时候,由于敏感腧穴处灸感活跃,患者会有酸胀、痛痒、热冷及放电样、吹风样、蚁行样、定向扩散的特殊灸感,或出现从敏感区域定向扩散的皮肤色素斑变化或温热感直入体内等灸感。出现以上几种灸感均显示找到了敏感腧穴。艾条灸新疗法力求在寻诊过程中通过出现特殊灸感发现敏感腧穴,这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准备阶段。

周楣声将灸感分为三相,即灸后发生感传的3个主要过程。第一相为定向传导期,第二相为作用发挥期,第三相为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陈日新等 认为,艾灸的最佳剂量是以完成Ⅲ相感传为度的灸量。所谓“Ⅲ相传导” 是经络感传现象出现、发展和消失的三个时相。不管时间长短,只要完成经络感传的Ⅲ相传导,就等于完成了一次艾灸所需的剂量。周楣声总结了影响灸感感传的因素,分别为刺激量的蓄积、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变化的性质、操作的态度和信心。陈日新等“则强调热敏点灸感。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透热现象出现概率为60% 左右;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热现象出现概率为75%左右;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65% 左右;第四是局部不()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出现概率为25%左右;第五是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出现概率为35% 左右;第六是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立出现概率约10% ,相兼出现概率约60%。根据以上现象总结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从而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 ,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感觉。

陈日新等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阐述灸之要为“气至而有效”在用灸法治疗时,若灸的壮数(灸的时间)达不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甚微;若能达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显著。此点同针刺气至而有效” 的理论一致。洪文学 认为与灸法疗效密切相关的6个要素(艾、灼、穴、久、均、传)中,涉及灸感的要素便有3个,分别是“灼”、“均”、“传”,说明灸感在艾灸疗法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艾灸临床应用中,除可从艾条与皮肤距离、艾条粗细、艾条松紧、艾条红火状态、艾炷燃尽与否等方面把握外,进一步把灸感细分为温、热、灼、痛等不同程度的感觉 ,并强调灼与痛之间的灸感是取效最佳灸感。

小结

灸感的主要作用是循经行走,当灸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灸感即开始循经前进,前进过程中又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感应为患者所感知,如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或是压重感等,其中以热感占绝大多数。周楣声还具体讲述了感传速度、感传深度、感传宽度及感传走向。

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从点到线再到面,从机体表面到深部再到远端的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

艾灸时仅皮表有热感,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透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患者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所以要达到一定的灸效,首先要保证一定的灸量。口锁堂等认为,有灸效不一定需要灸感,但获得一定灸感必定有灸效。

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