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5岁开始的人生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橙)。

【每日一篇】

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为而不恃》

这几天看了黄铁鹰的《褚橙你也学不会》,书不厚,很快可以读完。

但又重新翻了好几遍,试着从每一个字句段落中,寻找散落其中的精神力量。

想到了一句我经常默念的话: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自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外出忽逢大雨,没带雨具,甚是狼狈,再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写下这首词。

苏轼的人生也是起落无常,不同的是,文人写词寄寓人生理想,而褚时健,这一位商场老将,则是用自己的行动,在85岁的高龄再次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让我想起本来生活网原市场总监胡海卿为褚橙写的一句广告语,堪称经典: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橙)。

那么,人生起落之中贯穿始终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插一句,很喜欢黄铁鹰的写作风格,用宁高宁的话来说就是“写啥,都往根上抠…把充满悲情感叹故事的著名企业家褚时健先生,写成了一位脚上有泥、脸上有汗的老农,充其量是个园艺师…在煽情盛行,把文学故事当成企业界和商学院教科书的今天,他们再次把事情回归到了根本。

是的,这样的风格是难能可贵的,就像在如今网络碎片阅读、轻松阅读盛行的读图时代,坚持写一些难啃的,需要花费脑力的文章一样。多少人迎合口味,改变原则,美名其曰时代潮流。而又仅有多少人,保持了真正的理性,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和偏好,一步一步地,让自己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回到这本书,看到第一章目录,你也许会以为误入了一本农作物种植指导书:因地施肥、间伐、控梢、剪枝、病虫害防治…怪不得宁高宁会说黄铁鹰把褚时健写成了老农。在动不动就要拽几个新词以显示自己高大上的商业界,这个做法确实很不寻常,那么他到底写了点什么呢?

今天先说几点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

首先是在问到为什么要种冰糖橙的时候,褚时健的坦言:不甘心。现在烟厂的老总们,年薪都是二三百万的。相比较而言,自己的日子太寒酸了。再说,不想就这样等死。所以,他需要找一件事情来消磨时间,免得生闷气。

看到这里感触很深,一般75岁的老人在干什么?享受天伦之乐、晒晒太阳、养养花喝喝茶、旅旅游养养生。褚时健在干什么?开创事业!

这里面有精神的成分,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创造者,他们闲不下来,对于他们来说,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让褚时健那时候就晒晒太阳养养生,估计他会疯掉。在这里多说几句,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不用一些有意思、感兴趣的事情来“消磨时光”,无论你当时什么年纪,你都会陷入真正的“苦难”当中,因为你的人生会从此变得苍白无味。

最难得的,这里还有非常真实的成分,就是三个字,不甘心,也许你会觉得,这老头,真爱折腾,没有个“老人的样子,或者是觉得:不就是想赚钱、爱面子吗?

我是这样看的:所谓“爱面子”并不就是贬义,要看你用什么方式来“争口气”,如果你为了面子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当然可悲,而如果你为了面子努力奋斗,做一个真正配得上理想的人,那就是最好的动力。褚时健,无疑是后者。

但是光有志向远远不够,你得有机会。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有志向有能力,就是缺少了机会,在这里,我们看看褚时健是怎么做的——他接手了镇上一家破产的国营农场。也许你会说,看,他的运气就是这么好。

在这里,我领悟到的是,人生和事业的规划,没有所谓完美,只有独到眼光,和因地制宜。读到的眼光来自平时的积累和学习,因地制宜则基于良好的心态和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道理是:没有你脑子里所谓的完美机会,只有眼前你能把握的一切。在优秀的人眼里,万事万物蕴藏着机会和可能,在平庸的人眼里,金山银矿摆在眼前都识别不出来。所以在本质上,还是能力问题。

独到眼光和因地制宜,就是褚时健选择在哀牢山种冰糖橙的内在因素。

有志向,做出了选择,依然远远不够。

第一年,果子卖不出去,村党委书记买下发给所有村民,又让民政局配合给玉溪县所有60岁以上老人和下岗职工每人送一箱。第一年的果子就这样发完了。

后面的三年,几百吨的产量都卖不出去,眼睁睁看着果子烂掉,无奈找到原来的一些烟草单位,拿到一点订单,再加上先尝后买,带到展销会的果子才卖完了。

第五年产量上来,销量却上不去,几倍吨的烂橙子,每天两卡车,两个星期才倒完。这时候褚时健动摇过,艰难地决定把一部分冰糖橙改成温州柑,好歹卖了一些出去。后来又砍掉温州柑,种回冰糖橙。

所以,创业的瓶颈,并不会因为你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就会退避三舍。创业维艰,所有的事业起步都不容易。

大家一提起褚橙,最直观的感受一定是:褚橙之所以卖得好,就是因为他背后有故事,有褚时健的名人效应,有王石等人的背书,有互联网营销的手段。

看了褚橙前五年的状况,或许你会改变观点,重新思考这背后真正的因素。而关于互联网营销手段,事实是,在本来生活网卖掉1500吨褚橙的那一年,褚橙在传统销售渠道卖掉了8500吨,将近6倍的量。

正如黄铁鹰所说: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互联网的扩音效应,可见一斑。

实际上,对褚橙而言,名气和产品质量缺一不可。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一个75岁的老人,从零开始种植冰糖橙,在12年后,竟然做成了全国第一呢?我们之后讨论。

▼ 谁怕!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