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心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更明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是外寒里饮证的处方,里饮可以导致咳逆,倚息不得卧,也是很形象的呼吸困难、心衰、肺水肿等的一个现象。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因为有水饮,导致气机不通,单纯的发汗并不能解表。《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中提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都提到了水饮会出现心下痞,眩悸等。心下有水气,那么水和气上逆于肺,可出现咳喘等症。
有表证有里证表里合病,此时不能单纯解表,容易激动里边的水饮,治法是表里双解,解表兼以温化水饮。
水饮停聚于内,可随气周流。随气可逆于上也可趋于下,水性趋下可以影响大小二便等。因水与气的交杂出现的症状也是变化莫千的,所以出现了诸多或然证。如316条所说:“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再看猪苓汤,第319条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猪苓汤的水饮证,水饮下迫于大肠,可以表现为下利;水饮上逆于咽或肺可出现咳、呕;水饮郁久化热可以出现渴。所以用猪苓汤以清热育阴利水。
两个方剂并没有降逆止咳的药物,但水饮祛除之后,诸多或然证也就随之而解。因此,水饮导致的诸多兼证还是要从根本入手,就是要驱逐水饮。
对于水饮导致的诸多症状,古代医家也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归纳。比如尤怡认为:“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提的非常清楚。饮邪日久,不能祛除,郁久化热,也可以出现口渴思饮,猪苓汤就是有一个口渴思饮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