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本科的基因与定位

 聚焦职教 2021-08-02

【摘  要】国务院2014年关于职教的《决定》和2019年的《方案》,都对高职教育办本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19年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职院校更名为本科大学。1400多所高职专科院校,有200多所正在竞争国家“双高计划”的申报、遴选工作,高职教育整体处于高速上升期。高职本科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本文从我国高教分类、职教基因传承、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三个视角,做出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教分类;基因传承;目标定位

过去10年,国家在“专升本”方面,设置了“红线”,但每年仍有些院校达到要求,顺利升本。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2014-2018年间,有超过100所院校申请升本,其中2014年正式批准的有26所,2015年13所,2016有13所,2017年8所,2018年有19所[1]。成功升本的大多为民办“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没有公办院校。

此前,最有“升本”意愿和条件的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示范”申报时均被约定“三年内不得升本”。因此,有部分民办“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因不受限制得以顺利“升本”。这些升本的学校没有明确是“职教本科”,虽然有的学校自我声称“不改职教初心”,但一般都是按“普本”模式办学的。

2018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正式升格为“职教本科”高职院校。2019年6月9日,教育部批准15所高职院校更名为大学,升格为本科,保留“职业”二字,全部为民办,是中国第一批升本的职业大学[2]。

其实,深圳职院早就有自称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甚至有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在全国200所示范与骨干高职院校里,从2012年起,就开始试点与本科高校在专业层面分段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有研究显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因为与重点大学没有差别的办学定位,面临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态。2014年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由“普本”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转。

600所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教育类”,专科层级的1418所高职院校(2018年末)都有升本的愿望,到底高职本科是应用技术型,还是职业教育类?怎么办学?与专科的层次区别是什么?与普本的“类区别”在哪里?教育部没有原则性规范。

一、普本与高职本科的基因联系

2014年06月2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3],第二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五款“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第六款“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进一步明确:“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国务院的决定提到三个基本概念: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本科职业教育。涉及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到底分几类的大问题,它决定高职本科的基因传承与定位。

在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只有“学术本科”与“应用本科”两类,没有“高职本科”一说。高职本科,是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教分类,我国台湾省,早已存在“高职本科”的办学类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1957年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经历了杜威(1859-1952)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4]的洗礼,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系统教育思想,比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倡导的实践教育思想,更彻底、更系统、更全面,他们的整个国民教育系统,都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改造,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杜威的实用主义被质疑[5],学术教育地位才得以上升,但成果仍在,教学模式尚存。

欧洲与北美的所谓“应用”就是中国的“技能教学”教育思想。但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经过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熏陶,民国时期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过,似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只是职业教育的专有理念。高等教育解放初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转而学习美国的顶端高等教育,学术高等教育始终是中国高教的唯一选择,导致中国高校千校一面,高教分类困难重重。

只有中国高等教育是“普通本科、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三分之说,而应用本科类型,似乎是专指扩招后新设的“普通本科”转型的一类。国务院文件明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即转型的是“应用技术类型”,“重点”、“举办”的是“本科职业教育”。从传承基因角度看,“应用技术型”是从普本脱胎转型而来,高职本科(即本科职业教育)是与专科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列的,职教基因与普本学术基因无任何关系,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扩招后新设普本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阻力不大,如果要转型为高职本科,那是万万不可能、不愿意、不高兴的。且不承认普本与高职本科有基因联系。

因为,中国学校有级别,国家重视的程度有差别,财政拨款待遇不同,社会地位与声誉广泛存在人们的心理上,反映在招生上云泥之别是非常现实的。而现有本科学校普遍认为: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是高考低分学生为就业而学习的学校,普本大学不是为就业而学,对他们来说就业不是问题。然而,扩招后新设置的普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真的是个问题[6]。同时,所有普本高校都期望向学术型发展,转型无动力,职教美誉度低,这就是中国高教分类的现实。教育类别不明,带来的结果是人才培养不对路、不适用。

难怪潘懋元教授,把中国高教分成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三类[7],它是有历史渊源和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美国大学是不分类的,在一所大学里既有学术型教育,又有职业型教育,没有什么应用型,他们的职业型的内涵与外延履盖应用型,实践上,按年级分流,由学生选择是继续向学术方向发展,还是向应用就业方向发展。

2019年2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8]第一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第四款再次明确:“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按国家意志和普本学校意愿,原有普本高校目前只可能转型“应用类型”高等教育,其基因传承的是学术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目前没有方案,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高职本科的唯一途径是“专升本”,其基因遗传于专科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职教本科的亲缘基因与需求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二者统称为“高职高专”。“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就是高职院校特有校名(后缀),是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特色。“专升本”的学校继续沿用这一后缀,客观上是在继续强化职教与普教的基因隔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教育部没有直属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各部委和国有大型企业原有高职高专院校,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部转交给省级教育厅(局)或部门管理。经过20年的发展与改革,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有:

1、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按社会需求和技术技能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4、以“技能教学”为主旨,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5、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实训实习学时占比较大;

6、学校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7、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任务(“国务院20条”与“扩招100万”)。

这种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适用性强,技术与技能性强,而且职业岗位针对性强。进而“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本科,是在高职高专基础上升层、升级而来的,在高职本科发展基因上,要一以贯之地遵循类型发展的原则,理性把握类型的本质特征。即坚持上述七大特征原则不变,深入研究高职本科的办学规律,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虽然,2014年国务院的决定中明确:“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暂时还不具备研究生教育的能力,专业硕、博教育,仍应由转型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承担。

高职本科比专科相对高一级,“高”的方面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技能一个方面,还应体现在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通识知识结构与体系;学习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动手能力;人品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其中,技术技能这个核心职业能力,必须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群的技术技能项目分析得来,要把专业技术技能岗位群的所有项目明确区分层次,列出高职本科、专科与中职三层职业教育的项目清单。

高职专科为什么要升本?不是中国本科毕业生人数不足,而是现有本科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

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类型不对口。近几年,全国近700所普本高校,年毕业生平均450万人(本科生400万、硕士研究生50万),都是学术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二是转型遇阻。新设普本高校转型为高职本科,心理上认为学校要降格,招生要降品,收费要降低,教师要实践,实验改实训,教材要改版,目标要调整等。三是空出的本科技能人才培养市场,只有顺势而为,让高职专科学校来填补。四是普本教育本来就不是专业教育,它是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础教育”,“教育成功率”低、“淘汰率”高,在普本学校“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下,硬生生让出技能人才需求市场。

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中国已经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可我们的工人队伍、现代社会劳动大军的主体是“农民工”,面对产业升级转型之际,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劳动态度与品质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提高、提质、提效、提品。用以技能教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充实工人队伍。可是,目前技能教育只有专科和中职两个层次,高职教育本科技能人才需求量大,许多高新技术需要技能硕士研究生才能胜任,航飞发动机、芯片制造、智能汽车、智慧城市建设等,甚至需要博士层级的技能人才。

社会分工方面的原因:国家级精英人才,负责创新研究与发明、高层管理;应用型研究人才,负责设计、制图、谋划与管控;应用与技能本科人才,负责施工程序设计、生产指挥与指导;技能专科人才,负责现场技术操作、控制和劳动组织;中职与熟练农民工,负责简单、单一的技术劳动岗位。理论上,生产一线基本上没有学术本科毕业生的劳动岗位,大量需要的是高、中、低三种技术技能人才。这里只是简要叙述未来就业人才需求模型,是从生产一线人才需求角度讲的,我们没有贬低普本教育和学术本科毕业生的意思,改革开放前40年,社会知识人群主体是学术本科生。

三、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生产一线”与“技能人才”的本质不变,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要加上“高”的定语,即“技能三高人才”。简称为“一线技能三高”定位。其中的“技能三高”:

第一,从专业目录角度看: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最初是由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根据本科专业目录,去除“哲学”、“中文”等无直接对口就业岗位的专业名而来的,本质上仍然是学科分类,经过多次修改形成现在的目录表。所以,存在“机电技术”、“建筑技术”、“生物技术”等,这种“顶天的大行业”技术专业名称。如果是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行业分类标准、或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设置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更适用于经济社会的需要。

高职专业,实际是由社会各行业的“经专业”加“纬专业”所构成。任何企业的工作岗位,都能在行业分类与职业分类中找到自己的行业位置与职业名称,这样的专业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经线;如会计、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营销等专业是任何行业都有的岗位,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纬线,经线(专业)和纬线(专业)构成高职教育的专业网状结构。

第二,从“高职专升本”角度看:高职教育专升本,决不能只看学校的教育水平,一所学校整体升本。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研究,还没有触及到专业岗位群技能项目的教育权衡、评定领域。一个专业从“职教中职、职教专科、职教本科、职教硕士、职教博士”递进的五层教育分工,还没有普遍接受的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经验,而职业教育原设计本来就是“终极”教育,即任何层级职业教育毕业生,都具备进入社会成为一定岗位的合格劳动者。

当高职教育由中职、专科两个层次,向上推进到博士教育形成五层教育,面临职教内部分工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一个学生从中职要一直读到职教博士,这种递进升学状态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什么?如果高考生直接读职教本科,本科的教学设计原则又是什么?所以,我们的专业对应岗位群的技术技能项目目录,要进行必要的系统分类,这是职业教育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层次的教育教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本科与专科的“高”才能析出。如果有了这个目录和在不同层次职教的分工,就不会出现“航空服务”专业不需要大学培养的议论,也不会出现“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第三,从课程角度看:课程不等于教材,它是违绕教学标的物(内容)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教育规划和设计。狭义的职教课程不是指某一学科,而是指同一职业基础理论知识上的职业技术技能项目群。它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

高职本科的课程的“高”,应该比专业层次“高”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基础课,必须开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三门课程,“高等数学”视同专业基础理论课,按专业需要开设。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再不能随着技能走,要单设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三是“通识课”要开设跨专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道德与匠人精神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中外优秀文化欣赏课等。

第四,从教学角度看:高职本科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仍然要坚持“行动导向”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大力推行“工作过程”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项目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现实案例”教学法、“系统模拟公司”教学法等。专业技能课程教材随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不同,实训设计与实训教材不可或缺。

第五,从育人角度看:高职本科学生管理,不能在校园内自由放任式管理,必须养成“按时起床、按时锻炼、按时吃饭、按时上课、按时睡觉”的规律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改学生“管理模式”为“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当代“吃住行与冷热无忧”状态下,学生的吃苦精神、勤劳节约意识、简洁俭朴习惯、坚韧的毅力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职业人才的道德品性与优秀的个人品质,决定个人的职业倾向与发展层次,也是职教质量高低的主体内容。

高职硕博研究生教育,在合理确定技术技能项目的同时,仍然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9年6月18日

参考文献:

[1]郭庆志,民办高职升本:三喜、三忧与三盼[N],人民政协报,2019-01-16第10版;聚焦职教(公众号),高职院校升本加后缀“本科” 最终升格为“职业大学”,2019-01-07.

[2]冯  琪,15所高职学院更名大学:国内首批本科“职业大学”[N],新京报,2019年06月09日.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国政府网,2014年5月2日.

[4][5]朱镜人、李素梅,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介[J],应用型高教探索,2012年第9期P35-39.

[6]王建军、邹红,浅析扩招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J],教育管理,2004年第1-2期P40-42.

[7]韩金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J],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P4-6.

[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国政府网, 2019-02-13.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研处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