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高参88 2021-08-03

本篇要目:

***********************************

1411.法源寺塔

唐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

1412.慧彻寺南塔

唐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1413.净光寺塔

唐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1414.开元寺塔

唐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1415.罗山寺塔

唐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

1416.清梵寺塔

唐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1417.报本寺塔

宋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1418.柏山寺塔

宋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1419.崇寿寺塔

宋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1420.重兴寺塔

宋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

***********************************

1411.法源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法源寺塔,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公里处的美原镇西寺小学内(法源寺旧址),塔的东、西、北为居民。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二载:“法源寺在美原镇,创建未祥,内有塔数级”。寺貌既不复见,当年规模无从考证。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据传塔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周长29米,壁厚1.75米。楼阁式七级八角中空花塔,青砖仿木结构,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塔顶造形别致,有如小1钟一口,端放塔巅,插莲瓣于1钟上,小巧玲珑,风格独秀,塔之四面镶有浮雕石刻佛像,别具特色。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整个塔身,工艺精湛,雄伟大方,塔身三层向上,留有修补痕迹,何年何代,无从查考,一二层表层砖块已有剥蚀锐落现象。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法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2.慧彻寺南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慧彻寺南塔俗称“南寺唐塔”,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是陕西省唐塔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内西南角慧彻寺(今蒲城中学)。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十一层,高36米,基层9平方米。造型秀丽玲珑,别具一格。塔第一级南面开一券门,入门迎面有唐代石佛像一尊。塔身第二级北面,中嵌石碑一通,上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从第二级起,每级塔身四面,均仿照佛寺建筑,隐现出三间方柱,斗木共为一斗三升,上承横梁,叠涩出檐,间以一至二层菱角牙子,分别用条砖和方砖砌成。第一、二、三级叠涩出檐多至十五层,以上各级逐渐减少。自第二级到第六级,每级均有对开券门二个,在方向上各级互相交错。券门两边饰有卧式条格楞窗,无券门的一边,也设有卧窗,第三级各间均无卧窗。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南寺唐塔为何建在蒲城?相传慧彻寺僧人,在唐初曾追随李渊父子,扫荡群雄,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即位后,为奖励军功,安抚旧部,特建此塔,并由尉迟敬德督建完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腊月十二日子时,华阴一带发生大地震,波及蒲城致使塔身破裂,顶端两层崩毁。1941年蒲城中学在慧彻寺旧址创建,临近宝塔下的教室在刮风下雨时,常有砖块掉下,将学生砸伤,为了确保师生安全,于1952年校长张警玄写专题报告给当时的军政委员会负责文化教育工作的副主任习仲勋,建议拆除校园中的宝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习早年革命时曾在蒲城活动过,1949年4月28日,曾参观游览了南北双塔。习以他对文物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在报告上批复了“校可迁,塔不可毁”的处理意见。事后,习提议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于1953年秋季对南寺唐塔进行了维修性保护。他指示应派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监修。1954年春,省文管会派杜茂叔(本县椿林乡护难村人)负责督修,历时一年,工程告竣,使唐塔重显昔日雄姿(这次维修由于种种原因,未按原风格修复且少修了一层)。并安装了三级楼梯。1984年对塔基做维修及排水处理。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慧彻寺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3.净光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净光寺塔位于眉县人民政府院内。推测它建于唐朝元和十年至咸通九年(817—864),历时四十七年。方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塔底有塔室可入。塔高二十二点五米,塔基平面为四点四六米边长正方形。古塔倾斜数百年,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近二米,向北侧明显倾斜。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经二千零一年八月开始的纠偏扶正已取得成果。塔顶中心已向塔底中心“横移”了零点九米,已处于安全状态。古塔倾斜主要是塔基不均匀沉降所致。塔体总重六百吨,塔底每平方米面积承受重量达三十吨,远远超出单位面积最大承受重量为二十五吨安全范围。此塔在建筑设计初就存在严重问题。加之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及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又兼后世屡有不科学修葺之举,故在以土木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中国,其塔形建筑大都存在倾斜问题,“十塔九斜”实为常事。净光寺塔历史上也曾多次修葺,距今最近一次是在明末清初年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历史上此处为眉县古城南门外西侧约100米。塔体北边50余米处保留有一通唐代经幢,80米处原有清代风格的殿房五间,现已坍塌。净光寺始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年间所修的《眉县志》记载;“净光寺在城南”。现塔的北面保存的一座汉白玉经幢,从遗存的经幢铭刻看,有“眉县挣光寺修造佛塔·一”“元和拾壹年”“咸通九年介等字样、有关专家根据塔的造型、构造特点,确认此塔应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至咸通九年(868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净光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4.开元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开元寺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西的西山半山坡上,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建十三层,现存十一层。开元寺和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至二十九年,寺院早已被毁,现仅存塔。塔为楼阁式砖塔,面向正东,平面呈四边四角形,空心,底边长8.41米,原建十三层,现残存十一层,顶层残缺,残高41.8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塔内有方形小室直通塔顶。底层正东辟有券门。塔内原有木梯可以攀登,现已毁。塔身各层均辟券门。第四层东门两侧饰有假窗。一至六层有斗拱,整个宝塔构造风格酷似西安小雁塔,古朴庄严,气势宏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开元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5.罗山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罗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村南(南塔巷)。此塔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至十二年(847~858),据现在已有一千多年。2015年投资合阳罗山寺开发建设项目,预计2017年前建成投入使用。唐时有“东有罗山寺,西有法门寺”之说,寺庙毁于文革时期,现残存主塔一座,土塔两座。已知古塔被盗掘5次,地宫文物险被盗走。古塔原为九层,现留七层半。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乳罗山东峰俯瞰金水河,风景优美。明末清初的“关中八高士”之一李灌(向若)不愿与清朝统治者合作,隐居于此,凿崖而居,开荒种地,称曰“小桃花源”,以当年的靖节先生陶渊明自况。与李灌同时代的女诗人雷敬儿(史夫人),丈夫负气离家出走,有人说出了家,她寻夫到此地的罗山寺,拔下头上的簪子,在砖墙上刻下了“寺野钟声远,山荒风雨多”的诗句。罗山寺始建于唐代,规模宏大,据传可与西府的法门寺媲美,曾有“西有法门寺,东有罗山寺”之说。罗山寺在上世纪50年代拆除,木料砖瓦盖了学校,刻有史夫人诗句的那些青砖也不知去向,如今只有一座建于晚唐的方形空心砖塔,名罗山寺塔。在塔的左右两侧各有土塔一座,三塔并立,形如笔架。过去讲究风水,罗山寺塔选址高敞,在合阳县南、东南都可以看到,称为合阳文峰,但又觉一峰太孤,遂有在明代任过察院的仵魁倡议,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筑此两座土塔,以补合阳文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向北远远望去,只见东西二峰如同双乳罗列在大地上,所以得名“乳罗”。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土塔一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建于晚唐的方形空心砖塔,名罗山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罗山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6.清梵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清梵寺塔位于咸阳城西25公里处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北寺巷。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北塔为七层八棱砖塔,底部每边长4.35米,高38.6米。各层每角都有砖柱,第二、三层还有砖砌转角和斗拱,每层南北两面有门。北塔曾多次修葺,现塔身略有倾斜,塔顶已损,对塔顶以及塔身进行修缮中。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清梵寺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距今1385年,寺、塔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为阁楼式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底边长4.35米,残高38.6米,楼阁式。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第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拱。塔顶残毁。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由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据清梵寺住持释惟灵介绍,清梵寺始建于东汉时期,系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道场。原寺规模宏大,香火盛极一时,解放初,清梵寺内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整个寺院占地五亩。后因历史原因,寺院被占用,原来规模宏伟的清梵寺现仅存一座北塔屹立于此。清梵寺现所在地仅为原寺塔院一角。多年来,唐代北塔不断遭受自然破坏的威胁,因年久失修经常掉落砖块。如今,北塔边缘砖头破损,加上鸽子、燕子等在上安居,对北塔造成了较大破坏。塔基有多处开裂,每天都有石子和小砖头从塔上掉落。也曾有砖头落下砸伤过信徒。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从塔下一层的南北两侧,有券形的门洞,可以进入塔内。走进其中,一阵清凉,乃避暑的绝好之地。抬头仰望,原本的木结构楼梯和楼层已经荡然全无,一眼就可以看到顶部。几年前,因为年久失修,经常掉落砖块,鸽子和燕子在塔上筑巢,对北塔造成了很大威胁。如今,经过修缮,光明敞亮。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清梵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7.报本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报本寺塔坐落在陕西省武功老城(今武功镇)北廓,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前。东临漆水,西辅香山,依寺建塔,风景秀丽,为陕西名塔之一。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相传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由释家住持、掌管。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报本”,故取名“报本寺塔”。另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后焚于战乱。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北宋年间,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9.66 米,七级八面,每层辟四门洞,真假相间,变化有序,整个塔势挺拔俊秀。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1987年5月24日,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全用砖砌,直壁穹隆顶,平面呈长方形,距地面6.8米。器物存放很有层次,而且位置居中。次序基本是:地宫正中置一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石座上搁置一汉白玉雕成的彩绘外套,套内有银银之内有金棺,金棺之内有葫芦形玻璃瓶,瓶内装有舍利子。围绕须弥莲花座周围存放有11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报本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8.柏山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柏山寺塔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直罗镇柏山上柏山寺内。塔始建于唐代,宋、明两代重修。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一层,高43.3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塔内第一、第二层,均有边长为2.3米见方的小室。塔身外面每层均有唐宋门窗、斗栱。有的门又作小龛,内置各种人物石雕。石雕多为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作品。此塔由于宋、明两次重修,故留下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塔为十一级八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通高43.2米,底周长29.6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塔身底层正南辟拱券门,内筑边长2.3米的小方室,方室顶部叠涩收顶;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隐出倚柱、阑额,其中二至五层饰平座栏杆;各层均东南西北设有券门或券龛,券龛两侧为卧棂窗,券龛内置石雕菩萨造像,1980年仅余的第三层七尊罗汉和四尊天王、武士像、罗汉完整者38厘米,天王像高68—87厘米,形神兼备,堪称宋代石刻艺术佳品,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鄜州博物馆。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在该塔未辟券窗的塔面上,饰卧棂窗并嵌有碑碣,镌刻着布施者姓名及功德,柏山寺塔檐下为三抄六铺作斗拱,补间斗拱为三抄偷心造,斗拱造型密集而华丽,塔顶残损,塔刹无存。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柏山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19.崇寿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崇寿寺塔位于陕西渭南蒲城,全名崇寿寺诸佛舍利宝塔,俗称北塔、北寺宋塔。原崇寿寺寺内建筑,现寺毁塔存。据《崇寿禅院修十二劫塔记》载,始建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由当时蒲城县延兴村商人王信捐资创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损伤塔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塔身一层南面辟有券门,塔内单壁中空,内置木质楼梯,可登塔眺南塔。二层以上四面均做枋木构三间,以砖隐出依柱、阑额、斗拱,七层以上无斗拱,二至四层补间施辅作。二层以上四面当心间对开券门或假券门,真假相间,逐层上下位置交错,次间施卧棂窗,九层以上无窗,十层以上东西面无真假券门。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层间砖砌叠涩出檐,下施菱形牙子,三层以下叠涩出檐十三层,三层以上逐层递减。塔身二层北面当心间嵌有“诸佛舍利宝塔”石碑,四层南面当心间嵌立佛像一尊。北寺塔雄伟挺拔,与南寺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古蒲城八景之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与南塔遥相呼应。南塔,全称“慧彻寺诸佛舍利宝塔”,当地俗称南塔,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崇寿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20.重兴寺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重兴寺塔,又名宋塔、铜川塔,位于陕西铜川市印台区北关重兴寺遗址,今印台区文化馆处。重兴寺塔建于北宋年间,为多层密檐式建筑,青砖仿木结构,平面六边形。塔高七层,高约16米。塔身雕刻富丽,塔顶有铁刹,由仰覆莲座、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重兴寺塔(铜川塔)原为重兴寺建筑之一。重兴寺始建于隋代,据《同官县志》载:“重兴寺,在县城北虎头山下。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雷之采重修,中有石坊,乾隆间圮。有二石柱,上刻金刚经,系唐永淳间物,今存其一,移藏县府。又有塔七层,始建未详,今尚存。”又载:“城北重兴寺故物,今置县府二堂后西廊下。唐永淳元年。高五尺,围三尺,八棱,中有长方孔一个。旧志谓上刻金刚经,但字迹磨灭,难识矣。”县府所藏的二石柱之一即唐永淳石碑,于1957年5月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重兴寺塔塔门向南,塔壁厚1.61米。塔身的一、二、三、四层塔檐为双拱,叠涩出檐,做仿木方椽两层。塔身底下一层较高,第二层塔身每面为三开间,用砖作隐柱,柱上有斗拱,塔檐之上有平座栏杆,塔体每面三开间的两侧开间,用砖作出横式格棱假窗,塔檐各角原有铁制风铃。该塔雕饰富丽,结构奇巧,整个塔体造型优美,对研究古塔建筑艺术有着重要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2)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更名为重兴寺塔,属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