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史:跟朱元璋耍套路,躲过多次试探的牛人,他是如何办到的?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1-08-03

明朝最让人熟知的机构,非锦衣卫莫属,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权势被由宦官任主官的东厂、西厂等同类机构压制,但锦衣卫依旧代表着明朝特务机构的巅峰。

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早在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只是称吴王时,就创办了专门监察属下官吏的特务机构拱卫司。

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年,拱卫司改名为亲军都尉府,再至洪武十五年时改名锦衣卫。

在明朝的宦官势力没有崛起之前,锦衣卫是帮助皇权对付官员集团的最主要的工具,特别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各种大案迭起的背后,都有着锦衣卫的身影。

有了锦衣卫,朱元璋能知晓官员的一切行为轨迹,包括说过的话语,哪怕是极为隐私的行为、话语,朱元璋都能知道。

一般来说,在洪武朝,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瞒得过朱元璋。

但也有例外,比如一位叫袁凯的官员,就在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后,依靠装疯卖傻躲过一劫,而且,他顺利地瞒过了锦衣卫的侦探。

袁凯在洪武年间,曾当过监察御史,史载其“博学有才辨”,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文人,他的传记也是记载在《明史·文苑》中。

这大概是因为,他当官的时间并不长,在监察御史一职位上没做多久,就辞官了,归隐后,在文化事业上做出的贡献,要超过在官场做出的贡献。

对于他的辞官,还出现过一些波折,他得罪了朱元璋,差点就没有跑掉。

袁凯得罪朱元璋,始于一次对话。

朱元璋曾在一次案件的批复中,把很多罪犯判了死刑,在下最终决定前,他让袁凯把案卷送给皇太子朱标复查一次。

但朱标较仁厚,他的看法跟朱元璋不太一样,在案卷中,把许多人的死刑又取消了。

当袁凯带着朱标的批复给朱元璋回话时,朱元璋问袁凯,自己跟太子,谁的意见正确,但袁凯来了个都不得罪的回复,让朱元璋对他印象大坏,《明史·袁凯传》中记载:

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

袁凯一看朱元璋的态度,就害怕了,他是文人,不当官也行,就想着辞官归隐,在他的传记中,关于他的辞官,只写了七个字:“凯惧,佯狂免,告归”

而在明朝中期著名文人陆深(生于明成化时期,死于明嘉靖时期)所编著的笔记《金台纪闻》中,对袁凯逃脱朱元璋的毒手所采用的手段,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根据《金台纪闻》中的记载,朱元璋当时就把袁凯关进监狱,袁凯绝食抗议,朱元璋没办法,又把他放出来,但每次上朝都会指着袁凯说他是:“是持两端者”

于是,袁凯准备装病辞官,他装得是“风疾”之症。

朱元璋为了试探他是不是真病,表示:“风疾当不仁,命以木钻钻之”,袁凯紧咬住牙关,没有喊疼,勉强躲过了朱元璋的第一次试探。

之后,袁凯顺利辞官,回到家乡,但朱元璋的试探并没有结束,想让朱元璋相信自己是真有病,袁凯还需要一些付出,他又开始装疯。

袁凯把自己用铁链锁起来,到处讲疯话,还当着朱元璋派出的使者的面,大声唱儿歌,趴在地上吃猪食、狗屎。

袁凯的这番表演终于骗过了使者,也骗过了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对他放心,“遂置之”,从此可以远离朝堂,安心养老。

其实,袁凯并没有真去吃猪食、狗屎,根据《金台纪闻》中的记载,他和家人一起,玩了一出瞒天过海:

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简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于篱根水涯,景文(袁凯字景文)匍匐往取食之。太祖使人觇(窥视之意)之,以为食不洁矣,岂所谓自免于祸者耶?

上述记载延伸了正史中简略模糊的记录,正史是官方记录为多,如果正史知道了,估计朱元璋当时也就知道了。

陆深和袁凯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都老乡,都是松江府人,所以,陆深的记载相对可信,他在记载中也表示过这是“余少闻乡老”之言。

袁凯能顺利瞒过朱元璋,相当不容易,他在任时,是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已经达到让皇帝重点关注的地步了。

袁凯的家中,没准就有锦衣卫的探子(袁凯辞官时,锦衣卫应该还不叫锦衣卫,为方便理解,也写为锦衣卫)。朱元璋派出的使者是明面上的,锦衣卫是秘密的。

要瞒过朱元璋,就要先瞒过锦衣卫,能瞒过锦衣卫,又是“炒面搅砂糖”这样比较大的动作,可见,袁凯及家人的工作做得比锦衣卫还严密。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袁凯是锦衣卫监视的漏网之鱼,他家中可能就没有锦衣卫。

不过,我想以袁凯卸任时的官职,以及朱元璋多次试探的态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不管怎么说,袁凯能躲过疑心颇重的朱元璋的多次试探,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如果加上躲过锦衣卫的监视,那就更了不起了。

这证明,锦衣卫即使在最鼎盛时期,也无法真正面面俱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有能瞒过他们监视的牛人。朱元璋其实也无法真正掌控所有。

参考文献:《明史》《金台纪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