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人翻作《塞上行》,壮歌一曲诉衷肠

 琴伴书侣 2021-08-04

何人翻作《塞上行》,壮歌一曲诉衷肠

江雁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常常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及自然风光为题材而为之。近年来,今人中写古诗词者甚多,但能将边塞风情入诗且读之有古风唐韵的,观之了了。而晓明先生,则是这“了了”之一。在他众多的边塞诗中,我尤其喜欢的,是他于2010年任职新华社宁夏分社时写就的那首《塞上行》。

北上戍河朔,清风吹我襟。

万里逐云雁,百年何惜身。

左顾凌兰阙,右眄入河津。

白云去无际,烽燧隐荒臻。

获志骋良图,慷慨热中肠。

报国无早晚,边塞作故乡。

凭险据要路,运筹安边荒。

但见牛羊下,山色莽苍茫。

榆槐夹歧路,稻麦秀边庭。

玉垒西风劲,长城孤月明。

羌笛何萧瑟,麋鹿去娉婷。

披衣觉露滋,泫然动中情。

我甚至觉得,倘若将其中诸如万里逐云雁,百年何惜身”、“玉垒西风劲,长城孤月明”等句偷偷放入唐宋诗中,恐怕是很能混淆古今,骗到一干人的。那种昂扬向上的豪迈情怀,那般大气磅礴的壮丽风光,像极了盛唐时期诗人们的笔下锦绣。

我与晓明先生探讨过这首诗。纵然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的光景,晓明先生谈起这首诗来的时候,依旧于不经意间,流露出一股豪情,当然,还有男儿柔情。他说: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宁夏是祖国的西北边塞,北有六盘山,丝绸之路穿山越岭而过,著名的萧关就在路上。黄河在宁夏中南部穿过,腾格里等沙漠三面包围宁夏。她是历史上著名的征战之地、戍边之地和多民族聚集之地。我其时是怀着为国戍边,报效祖国的思想去赴任的,在工作中渐渐熟悉了那里的山水和人民,也深深爱上了他们。但有时终究难免会思念家人,所以,在一个不眠之夜,我怀着对江南朋友和亲人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诗。

老实说,我被晓明先生的这一番表白感动到了。

我能想象到,晓明先生当年是怀着一腔热血奔赴祖国边陲的。倘若是生于战争时期,他还需伴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怀激烈。然而我们都处在和平年代,金戈铁马离我们实在是遥远。不过这又如何呢?丝毫不影响诗人的豪情壮志。

获志骋良图,慷慨热中肠”,他把这一次远赴边疆看作是自己实现美好理想的机会,更在心里涌起为国戍边的慷慨。以文人身份,抒武将情怀,晓明先生凛凛然又多了几分古人味道。

“吾心安处是吾乡”。因为有了这样以身许国的的报负,因为有了对宁夏山水和人民的热爱,所以,晓明先生亦甘愿把“边塞作故乡”。那里的羊肥牛壮,那里的山色苍茫,那里的榆槐成阴,那里的禾拔苗秀,看在诗人的眼里,喜在诗人的心上。

然而,人作为感情动物,不仅仅在于他会有心怀家国天下的大志向,更在于他还有对家人亲朋无限眷念的小情怀。猎猎西风,孤月朗照,固然能给诗人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但同样也会令他心生怅惘之情。所以,他只能披衣觉露滋,泫然动中情”了。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边塞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可以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还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不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也可以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当然,对于晓明先生而言,他要的是豪情,只是撇不开乡愁。所以他的这首《塞上行》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那种积极向上的昂扬之态,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结尾之于故乡亲人的思念,因为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非但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倒是多了情之所至,一往而深的缱绻。

晓明先生家学深厚,少年即受古体诗歌熏陶。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今天很多人能试着作些个诗词歌赋,大多是早年被父母老师逼迫着背过若干古诗词,至于到后来是否演变为自觉,当看个人的喜好而定。但我知道晓明先生一定是很喜欢的,否则,他不可能从1996年便开始古诗词的创作,并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我与晓明先生唯一的一次见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引用古文佳句时根本不假思索,好像那些原本是古人写就的好文章,已经溶入到他的骨子里。因此,能写出如《塞上行》一般的古体诗来,也就有迹可循了。

另外,晓明先生是个新闻记者。这个身份,既决定了他有可能四处奔波,宦游在外,也使得他具备了超过寻常人的悲悯情怀,可以敏锐的体察到别人也许感受不到的社会真实。这首《塞上行》,确乎是晓明先生借自己的真实经历,来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又何尝不是诸多与他一样因公宦游边地的人们内心的写照呢?

它是一曲壮歌,然而,一样有儿女情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