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张巡之《闻笛》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

岧峣:山势高峻貌。

阴:山北水南谓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风尘色:指敌情。

天地心:古时以为一切都与天心安排有关,此处是写诗人看见敌军骄横后的心情。

更楼:平时敲鼓报更,战时改为吹军中乐器横笛。

解读:

公元757年春天,张巡与许远守睢阳阻击安庆绪围军,从诗中描述来看,此诗当写于秋天。他的另一首诗《守睢阳作》中有“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可见当时战事之苦之急。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全唐诗》张巡存诗2首,都与睢阳有关,因为睢阳是唐王朝的命脉所系之地,安史叛军志在必得,张巡写的这两首实为绝笔之作,意在表明自己愿与睢阳城共存亡之心。

睢阳围城之际,张巡与许远精诚合作,有时一天能击退敌军二十余次。但由于城内粮草告急,城中多有士兵饿死,战斗力受到严重摧残,最终睢阳城破,张巡与许远被杀害,韩愈曾有《张中丞传后叙》,记载了这一悲壮历程。

前四句通过紧张激烈的环境衬托,表现了唐军的英雄气概,诗的后半部分放缓笔调,由紧张的战斗场景转入平缓的战争间隙。诗人选取“笛音”这个意象,巧妙地将国之大家与个人小家相比较,意在表现自己忠于国家乃至为国献身的热忱。

张巡是名武将,但却聪颖好学,以诗书自负,明人唐汝询曾在《唐诗解》中说“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全诗读完,以为然也!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河南南阳)人。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天宝中,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有治绩,秩满调真源令。安史乱起,与许远合守睢阳。后因功授金吾将军、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又拜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睢阳城破后,被执遇害,赠扬州大都督。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