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孤独感”

 毛毛虫_Claire 2021-08-05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很流行却鲜少倾诉的话题:

GU

DU

我自己也很少单独在微博里讲孤独这件事儿,一些朋友还会有这样的认识,成家立业有娃的人,是不会孤独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孤独是人一生的课题,谁也逃不脱。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有句名言:

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异地求学的人会孤独,海外漂泊的人会孤独,大城市打拼的人会孤独,单身的人会孤独,有家的人会孤独,空巢中的父母会孤独……

既然这个课题无法摆脱,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和面对这件事情。

我从独自一人留英开始到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让自己适应孤独,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

不要以为孤独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要以为孤独是猛兽。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识破孤独的面具,学会驾驭孤独这头猛兽,学会一种独处的能力。

“ NO.1 / 什么是孤独?

记得网上曾经有篇文章,列出了孤独的几个等级:

从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喝咖啡看电影到一个人搬家和做手术,等级逐级递增。

生活里会把这样的状态称之为孤独,还有其他的衍生词汇,比如无依无靠,空虚寂寞冷这些。

如果这些是孤独的话,那独居的人一定很孤独。

这种简单粗暴归因孤独的话术,挺蒙蔽人的。孤独这个人生课题,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需要看具体的处境。

美国大师级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将孤独分了三类。

➊ 第一类是因为人际关系产生的孤独

也是我们从家庭走入学校再由学校走入社会这个过程中最容易遇见的一种孤独。

这种因与人连结产生的孤独,可以是因为去外地上大学,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可以是因为和好友疏离,心情受到影响;还可以是因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差,缺乏自信。

比如我刚去英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够流利,当时的新生见面会熙熙攘攘,我内心却是恐慌和孤独的。

➋ 第二类是心理层面产生的孤独

这种孤独和我们自己的经历相关。面对巨大压力和创伤的时候,人会有自保的念头,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有些人会选择性遗忘,有些人会尝试隔断自我与现实压力/创伤间的联系。

这种孤独很深刻,很多时候需要心理层面的干预,或者个人长时间的自我修复。

以上两类孤独产生的处境,是人为的原因,是有办法解决的。

但孤独之所以会被称为人生课题,是因为还有第三类孤独。

➌ 第三种孤独,亚隆定义为因存在产生的孤独。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不论关系多么亲密,认识的时间多久,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句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背后的意义指的就是这种存在孤独。

个体的独特经历和思想成长,让父母不一定理解子女,让甜如蜜的爱人不一定信任对方。我们存在的每一天,都需要面对“存在孤独”。

年轻人常说的感到茫然,没有目标,就是“存在孤独”的一种。

从一个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学会自己处理所有事情;减少对家人的依赖,甚至是摆脱他们的控制;这是个走向独立和自由的过程。

但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知所措和一片茫然的时刻,这些都能引发“存在孤独”。

感情上来说,当我们意识到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要解体,每日联系和见面的人,将会从生活里消失时的痛苦和绝望,也是需要面对的“存在孤独”。

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孤独也会单独或轮流登场。

我们要做的,是在消除不掉“存在孤独”时,尽量减少人际孤独和心理孤独同时压过来。

《本杰明巴顿奇事》

“ NO.2 / 孤独带来的正能量 

很多人无法面对和坦然接受孤独,认为这是个人心理有问题,或者是缺点,想要掩饰和摆脱。

这种无法直接面对又无力处理的时候,往往会有如下几种不良的处理方式。

一是特别在意他人的目光;

二是压抑自我,假装融入集体;

三是自我怀疑和内耗。

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会有这些相似的经历。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虚无和迷茫袭来,产生巨大的负能量。

但孤独的存在也可以提供正能量。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学习和工作中让我成长最快的事儿,都是我处在孤独的状态里完成的。

从开始害怕,到慢慢适应,再到最后处之泰然。

在这个孤独的过程中,我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运动,解决了好多生活中的问题,变得更加清醒,更加独立,更加自信,还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人和事儿,有了我后面的一切一切。

这份能和自己独处的能力,让我在面对孤独时不再害怕,也不会想着永远解决它,而是换一种思路,学会和平共处。

“ NO.3 / 

如何和孤独共处,培养独处的能力?

明确了孤独的种类和内在的巨大能量,我们要如何克服孤独这件事儿呢?

一句实话,克服不了,只能共处。

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克服孤独,而是培养自己和它相处以及和自己独处的能力。

➊ 把“存在孤独”控制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当我们感到“存在孤独”时,我们也同时开启了成长之旅,所以,不要害怕。

适当的孤独能让我们向内聚焦,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和世界的关系。

这种反思时刻,也是自我纠正的好时机,可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比如当没有外界干扰的时候,才能听见内心的渴望,发觉真正的自己,以后的路能少很多困惑和迷茫。

这种作为个体一生课题的孤独,没有什么办法一招制敌,如果有人说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大骗子。

每一次学习,都是在帮自己提高能力,所以终生学习的意义,也是为了对抗持续终生的存在孤独。

➋ 提升自我独处能力,缓和人际孤独。

和心理孤独相比,解决人际孤独更容易看到效果。

如果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比如异地求学,那还可以和家人朋友保持固定的联系,不定期汇报自己的生活。

如果是到了新环境不够适应,那么可以尝试先观察,看群体里哪些人比较容易沟通,先从他们身上突破。

或者秉持就近原则,和身边的同学同事邻居先互动起来,哪怕一个微笑也行。

缓解人际孤独的要义是,先要明确自己有这个方面的问题,然后从身边小环境开始改造,找到切入点。

《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

➌ 修复内在创伤,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这个挺难的。很多人很难与原生家庭或者自己和解。

一个相对容易的方式就是迂回战术

先把存在孤独控制好,把外围的人际孤独缓和下,先保证其他两个别成为压垮自己的稻草。

世上有少数人很幸运,有外在的力量帮助他们,比如温暖的爱人或者可爱的孩子。

大多数人,还是要走上自我和解的路。

原则就是不再抱怨过去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儿,把重点放在还能改的事情上。如果没啥能改的了,就学着放过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摆不平的事儿,只不过你碰巧遇到的是这件事儿。

放下一块很沉的石头,才有机会空出手来去采路上更美的花朵。

如果人际孤独没处理好导致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孤独,带来心理创伤,或者本身心理孤独持续的时间已经很长,导致抑郁情绪,那么大家一定及时就医治疗,别犹豫害怕,天救自救者。

《花的懒人料理》

➍ 与自己独处

与自己相处时,不要看表面那些,学着像别人一样,自己一个人吃饭看电影搬家看病,不了解独处的内核,这些就是东施效颦,更容易把自己搞烦。

了解不同处境下的孤独和如何缓解这些孤独后,培养自身的独处能力才有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再害怕独处,才能把独处当作一项能力来练习。

前面不是说过孤独分了好些个等级么?那就拿着作为练习独处的训练挺好。

先从较为容易的自己一个人逛超市开始,慢慢到最难的一个人看病住院。

这个练习,其实也遵守学习理论中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先维持好舒适区,把拉伸区变成舒适区,再根据能力把恐慌区里的孤独往拉伸区里拽,逐层攻克,符合学习原理,也容易分解目标,达到最终目的。

写到这里,孤独这个课题依旧很难,说完了方法。哲学层面的人生课题还需要一些哲学层面的理解和慰藉。

如果还想继续深入探寻和探讨的朋友,蒋勋的《孤独六讲》推荐给你们。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