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5唐诗解读——李白之《登太白峰》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
泠风:微风,和风。
解读:
太白峰在陕西武功县南部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耸入云,终年积雪,故俗语有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古人称“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因为其到夕始得阳。诗人从西侧上山,“夕阳”有重复之意,又言天色已晚。“穷”有尽之意,诗人登攀太白峰良久,终登峰顶,故方有“太白与我语”,足见其山之高。
站在峰顶的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峰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此时的“太白”可以同时包括多种含义——星辰曰太白,山峰曰太白,诗人字太白,这三者此时此刻齐集在一起,正因为“我”是太白,所以山峰、星辰才愿与“我”交谈,听“我”诉说。
接下来的两句——“愿乘泠风去,直出浮去间”化用庄子 《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之义,此时诗人想象自己腾云驾雾,天马行空,好不自在。“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升华了李白遨游天际之间的轻松欢快的感觉,此时,月在身边,举手可及,飘然飞翔,前路顺畅,仿佛没有重山阻挡。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生活中遇到重重阻碍,他没有办法得到排遣,只好登上高高的太白峰,在大自然中放浪形骸,寻求释放。
最后两句诗人从太白峰登上天际,作别武功,但内心一丝不舍不时闪现,这也表现了诗人其实并未超凡脱俗,他心中仍有留恋,他仍然渴望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现实的压力让他窒息。
全诗想象极具浪漫,从人世间到登天,诗人纵情遨游之际却仍有微妙的人间顾盼,理解此诗,对于李白性格的理解,对他丰富想象的审美,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诗人全凭自己灵感和控制控制整首诗的思结盟,出入意料的变化和语断意连的飞跃,构成了诗人此类诗主要特点,读者在李白这类诗时应当注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