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初步建成之后,形成了清代帝王进行军事旅游文化活动的基地,以及第二个政治中心。清朝十代,有七位皇帝曾到过避暑山庄进行军事旅游文化活动,并处理政务。除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咸丰帝外,雍正帝、道光帝、同治帝则是继皇位前,随父皇驻跸过避暑山庄热河行宫,且一同参加过'木兰秋狝’的围猎习武比武军事旅游活动。”(林永匡《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引文中的“木兰秋狝”,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它以避暑山庄为第二个都城,凡是到避暑山庄及其附近巡幸、集会和处理政务、消遣游乐都和行围都泛称为木兰秋狝,实际上不都是行猎。木兰秋狝主要在是康熙、乾隆两朝举行的(雍正一朝未曾举行),乾隆朝之后逐渐荒废。 木兰秋狝一般都是在木兰围场中进行的。木兰围场在今北京东北一千余里之外,承德市北约四百里,清初属翁牛特蒙古等部。围场本身周长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顺治时期“塞外行围”已至其地。康熙十六年(1677),当平定“三藩”之乱初见成效之时,这位大清皇帝巡视长城内外,初次在内蒙接受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等部王公贝勒的朝见。二十年再度巡幸内蒙,继续接见喀喇沁等部蒙古王公贝勒,并处理有关事务。就在这次巡幸中,有喀喇沁、翁牛特藩王献地“肇开灵囿”之说和明确提出“酌设围场”,围场得以设立并渐成规模。(康熙四十二年又在承德建行宫,四十七年建成。乾隆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展,成为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和热河行宫。) 木兰秋狝多在七、八月举行,此时正值秋高马肥、水草丰美季节。其围期大致从中秋后一日始,清代皇帝、王公大臣及大批军队一行,自避暑山庄启程至木兰围场,选水草丰盛、野兽众多之处举行。围猎未完,或秋雨过多,泥淖艰阻,因而奉令中辍者,谓之“减围”。如未猎而止,则谓之“停围”。皇帝则是秋狝的中心人物,行围的快慢进止,由其亲口指挥。经过扈从的驱赶,这时二三十里之内的禽兽都被围在皇帝左右,任他逐射。当他射中时,诸部围观,莫不欢欣踊跃,把围猎推向高潮。皇帝射猎之余,诸王、射生手也驰逐余兽。猎罢,皇帝返回大营,称为散围。随从诸部各按队归营,傍晚则一天行围宣告结束,颁所获于扈从诸人。一次木兰秋狝,皇帝有几天这样的行围或出哨。 “木兰秋狝”期间,“满、汉蒙古王公大臣,内蒙古十九旗、喀尔喀蒙古四部及西北厄鲁特蒙古诸部王公、贵族,则随驾入围,习武比武'秋狝’行猎。”(同上)每次活动参与人数少则四、五千人,多则三万余。一般都要持续二十几天,猎物以虎、熊、豹、狼、猞猁狲、野猪和鹿为主,也有野兔、大雁、野鸭等小型禽兽。有时若是发现围内猎物过多,皇帝还会特旨“网开一面”,以使禽兽得以持续生息繁衍,当然也有以仁慈治天下的政治寓意。 每天的狩猎活动结束后,清帝会根据当天的猎获情形进行封赏,举办由满、蒙、汉大臣等共同参加的大型宴会,来自内蒙古、喀尔喀蒙古、卫拉特四部等王公贵族,青海境内各扎萨特首领,乃至于左右哈萨克、布鲁特、安吉延、布哈尔等“朝谒踵集,唯恐后至”,“中外一家之盛,实史册所未见云”。木兰秋狝在整肃军容、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外,说它是一次怀柔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大会,一点也不为过。
|
|
来自: 新用户0096fsb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