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意为“超越现实主义”或“比现实更现实”。它是 1924 年 由作家兼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在法国发起的一场艺术运动。 安德烈·布勒东 1896 - 1966 早在 1917 年,法国评论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就使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用它描述某种超越现实的事物,后来布勒东成功地借用它来描述对未来的憧憬。 路易·阿拉贡 1897 - 1982 菲利普·苏波 1897 - 1990 1924 年,在与法国诗人兼政治活动家路易·阿拉贡及菲利普·苏波合著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布勒东给“超现实主义”做了如下定义: 超现实主义,即精神的无意识行为,是一种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任何形式进行思想表达的运作过程。它完全由思想决定,不受任何理性的约束,也不受限于任何审美或道德理念。 布勒东进一步阐释道: 我们的成就要仰赖于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正在重申自我,正在恢复行驶自身权利……在我看来,用不了多久,梦境和现实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将达成和解,融合成一种绝对现实,或者称为“超现实”。这种超现实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有生之年,如果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一丝乐趣,我便死而无憾了。 《超现实主义宣言》与《超现实主义革命》第一期 1924 年 CHAPTER 01 布勒东的使命 布勒东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带来一场变革,他希望这场变革对后世的影响不亚于思想先驱们做的那些,这些先驱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俄国革命家列夫·托洛茨基,以及 19 世纪的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和孔泰·德·洛特雷阿蒙。 列夫·托洛茨基 布勒东对艺术家的定位是“富有远见卓识并敢于反抗世俗的人”,这种观念与兰波、洛特雷阿蒙一脉相承。他呼吁人们打乱对已有秩序的感知,从而达到未知,寻得新事物,即“成为富有先见之明的自我”,这一点承袭兰波。 阿蒂尔·兰波 而洛特雷阿蒙出版于 1969 年的诗体小说《马尔多罗之歌》中的一句话,则成为超现实主义者的信条:“多么美好,恰似解剖台上,雨伞邂逅缝纫机。” 洛特雷阿蒙 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封面 这一信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超现实主义者的理念:“美”或“奇妙”,可以在不经意间偶遇。除了他的文学追求,布勒东还研习了医学和精神病学,包括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战中的安德烈·布勒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勒东曾作为医护兵在弹震病房服务,患者们充满想象力的呓语和涂鸦令他十分震惊。那时,他还是一名活跃的达达主义者。 在 1920 年达达展览会上 布勒东手持毕卡比亚作品 达达主义是一种国际化的跨领域文化现象,它既是一场艺术运动,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在“一战”期间发展起来并延续到战后,当时年轻的艺术家们联合起来发泄对战争的不满。 他们认为要想拯救当前的世界,只能摧毁那些建立在理性和逻辑基础上的体制,用基于无政府状态的、原始和非理性的系统取而代之。他们运用讽刺、反语、游戏和双关等方式向现状发起挑战,或声势浩大,或玩世不恭。 安德烈·布勒东 1896 - 1966 “一战”后,布勒东不再满足于达达主义那种无政府的虚无状态,希望能为艺术找到一个更积极的、更有活力的角色。 如果说达达主义代表了艺术中负面、消极的一面,那么布勒东和同伴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这种绝对的虚无出发,之后将去何方?”如何让达达主义艺术散发出的戾气转化为积极的、充满生机且富有诗意的能量呢? 布勒东给出的答案是超现实主义,它既是达达主义的延续,又在其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米罗作品《小丑的狂欢节》 1924 - 1925 超现实主义者追寻的是彻底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旨在打破隔绝人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壁垒,改变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使无意识得到解放,从而与意识达到一致。 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让人逃避现实,活在幻想中,而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崭新的现实世界。因此,超现实主义者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失望情绪,重新发现世界的美好。 布勒东称他的盟友、美国艺术家曼·雷为“超现实主义先驱”和“真正的超现实主义者”,一语道出曼·雷在超现实主义概念还未真正形成时,即已表现出了与超现实主义理念不谋而合的想法。 曼雷作品《伊齐多尔·迪卡斯之谜》,1971 年复制(原作摄于 1920 年),拼接材料有缝纫机、毯子、绳索和木质底座,41厘米 x 54.3厘米 一台缝纫机被毯子包裹,之后用绳子捆绑起来,最后拍照。刻意的遮盖让人无法看出包裹中是何物,如其名一样,有一种神秘感。1924 年 12 月,这幅摄影作品刊登在《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创刊号的首页。 曼·雷不仅在绘画、雕塑、物品、电影、摄影和诗歌等领域表现得游刃有余,在欧美的商业和艺术界也应对自如,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运动的普及。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作品的设计初衷就是让人在开心、愤怒和迷惑之后,重新开始思考。” CHAPTER 02 影响超现实主义的思想 达达因其创作技法和突破界限的决心,成为超现实主义者的伟大榜样。超现实主义还受到意大利形而上画家乔治·德·契里柯的影响,其梦幻般的画作对超现实主义的启发同样不容小觑。 在布勒东和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兼诗人保罗·艾吕雅共同编撰的《超现实主义简明词典》中,契里柯被誉为“前超现实主义者”。 形而上画派的画家们普遍认同绘画是一种预言形式,画家则是预言诗人,他们在“清醒”的时刻能够揭开事物的表象,揭示隐藏在表象下“真实的现实”。 他们沉迷于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事物,致力于营造一种氛围,从平凡中捕捉不平凡。 1883 年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作家和艺术家同样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鼻祖,尽管超现实主义者认为美不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还存在于街头巷尾的偶遇中。 利奥诺拉·卡林顿作品《自画像:黎明马客栈》 1937 - 1938 超现实主义者还欣赏他们在所谓的“原始文化”的部落手工艺中看到的能量和直率,特别是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原始部落文化,以及来自孩童、预言者、灵媒和未受过训练的艺术家的非凡想象力,甚至包括精神失常者。这些未受过训练的艺术家因他们的真诚和毅力而备受赞赏,他们向人们展现了一种诱人的艺术家模式,即被迫创作的人,艺术创作是必要的,而非选择的概念。 对超现实主义者的思想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当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认为对梦的解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潜意识并释放压抑的记忆和欲望,从而治愈精神疾病。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和梦境是为了治疗精神疾病,超现实主义者则不同,他们无比忠实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将其视作想象力诞生的摇篮。 对于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可以随意获取内心深处隐藏图像的途径。他们尤其对弗洛伊德关于“阉割焦虑”、“恋物癖”和“怪怖者”的观点感兴趣,以及他们如何在梦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 多数超现实主义作品强调的是一些令人不安的驱动意识,比如恐惧、欲望、扭曲的爱、暴力、死亡和色情。而除了这种阴暗的、令人不适的紧张感之外,还有对游戏和实验的强调,对成人行为和儿童行为不同的想法的突破。对合作的拥抱以及对荒诞的赞赏。画面中经常存在吸引和排斥的组合。 CHAPTER 03 布勒东的憧憬 布勒东坚信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人类就可以驾驭潜意识的力量。但是人类要如何阻断意识的控制,到达潜意识呢?早期人们曾尝试借助毒品、通灵和催眠来达到无意识状态,然而不久后这些方法就被摒弃了,因为不论是从身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些方法都太过危险。 多萝西娅·坦宁作品《Eine Nachmusik》 1943 超现实主义者转而借助弗洛伊德的梦境分析理论,因为它能很好地揭示潜藏在潜意识中的画面,通过它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意识流的自由碰撞。弗洛伊德在 1919 年曾撰文详细阐述了“怪怖者”理论。该理论假定,当人在经历某些诡异的、熟悉的事情时,这种熟悉感会显得十分陌生(因为它深深被压抑的),并且会给亲历者带来一种不安或恐惧的感受。文章中还写道:“在梦境、幻觉和神话中对'失明’的恐惧常常足以取代对被阉割的恐惧。”实际上,弗洛伊德的“恋物癖”观点则是一种对性反常的抗拒,拒绝用非自然的东西代替自然的东西。 超现实主义者通过不同途径将这些想法呈现出来:化熟悉为不熟悉的尝试、自动写作和绘画的实验、对偶然和奇异组合的运用,以及打破性别、乃至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不应只停留在视网膜层面,它强调幻觉的有形性,因为眼睛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受到恐惧、欲望、性欲等驱动力的支配。 这些观点和技法在超现实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德国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他最抽象的代表作之一《失明的泳者》中展现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兰波和弗洛伊德的“怪怖者”概念。 这幅画上画的到底是什么?就像梦一样,对它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如它的名字——失明的泳者——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息,让人唤起梦魇般的无助感。这幅画乍看像是溪流里有一只眼睛,同时又像是女性的器官。如此解读画作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子奋力游向卵子的画面。再换个角度解读,这幅画有可能表现的是男性的性器官。又或许它仅仅是一只眼睛,瞳孔里映出了所见之物的影子:一只昆虫、一朵花,或者是象征阉割威胁的外阴。 这种标题和画面之间的模棱两可的游戏,以及对视觉和文字双关的热衷,都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显著特征。恩斯特在发表于 1936 年的文章中再次强调这幅画中生殖、萌芽、失明及阉割的主题:“失明的泳者是我迫使自己看到的。所见之物令我震惊不已,我完全沉醉其中,并且希望通过它来认清自己。”这种通过将男性与女性元素结合在同一实体中,从而混淆两性差异的技法在超现实主义意向中极为常见。 CHAPTER 04 布勒东的梦想 布勒东发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虽然萌芽于达达主义,但与达达主义那种混乱和自发性的特质截然相反,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严密的的理论依据,并高度组织化。因此,可以说布勒东在艺术批评界掀起了一场彻底的革命。 安德烈·布勒东 1896 - 1966 从那以后,布勒东不再只是一名文艺批评家,他将作为这场先锋运动的魅力领袖为大众所熟知。 1924 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同年,法国诗人安托南·阿尔托建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收集和讨论超现实主义范例。 安托南·阿尔托 1896 - 1948 此外,刊载超现实主义研究成果的专刊《超现实主义革命》也于同年创刊。 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他倡导一种兼容并包的、国际化的模式,在此模式下,超现实主义代表了一种氛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这个团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一致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人物被供奉在超现实主义的神坛,或者被认为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真传。 埃莱娜·史密斯作品《从印度到火星》 埃莱娜·史密斯便是其中之一,也是 19 世纪末瑞士著名的灵媒,她可以在幻觉的驱使下自动书写作画,创作出了画作《火星生命》。史密斯在超现实主义者中极受推崇,尤其是布勒东,他在 1928 年的小说《娜迦》中以史密斯为原型创作了小说主人公。此外,布勒东还将史密斯作为词条收录到《超现实主义简明词典》中。 19 世纪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他对梦、疯狂和无意识思维的兴趣以及创造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与超现实主义者对出人意料想法的欣赏不谋而合。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1856)插图 摘自《保姆爱丽丝》(1890) 约翰·特尼尔爵士 刘易斯·卡罗尔与其笔下的虚构物种“蛇鲨”均作为单独次条收录在《超现实主义简明词典》中,“蛇鲨”这一角色出自卡罗尔的胡话诗集《蛇鲨之猎》(1876 年)。 卡罗尔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赞助人之一,而英国的超现实主义者则被称为“爱丽丝的孩子”。 其他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人物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和荷兰中世纪艺术家耶罗尼穆斯·博斯,他们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超现实主义的谱系研究、出版物及展览中。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作品《夏日》 1572 年 阿尔钦博托巧妙地用水果、蔬菜、树木、鱼和面包这些元素拼成人像,充满奇思妙想,吸引着超现实主义者们。 博斯狂热的预言梦幻景象充满了奇异的混合物种,备受超现实主义者的推崇。 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他们离世后鲜有人问津,直至受到超现实主义者的推崇,他们那奇异诡谲且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才得以重焕生机。 还有一些艺术家也受到了超现实主义者的青睐,包括美国电影制片人巴斯特·基顿和法国邮递员舍瓦尔。 《摄影师》剧照,1928 年 导演:巴斯特·基顿 基顿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美国演员兼导演,以不动声色的表达和默片时代开创性的荒诞喜剧著称,如《稻草人》(1920 年)、《小比尔号气船》(1928 年)和《摄影师》(1928 年)。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基顿和他们在精神上是同宗的。 舍瓦尔搭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装置作品《理想中的宫殿》,包括转台、洞穴、回廊、石窟、瀑布和装饰精美的旋梯等,创作时间跨度长达 33 年。 邮递员舍瓦尔《理想中的宫殿》 1879 - 1912 邮递员舍瓦尔《理想中的宫殿》 1879 - 1912 邮递员舍瓦尔《理想中的宫殿》 1879 - 1912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