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力最强的82所医药类大学,协和竟然不是榜首?

 zjshzq 2021-08-06

截至8月6日,全球新冠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2亿,继美国之后,印度成为第二个感染病例突破3千万的国家,虽各国相继研发出新冠疫苗和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但全球的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回顾国内抗疫,新冠及时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离不开我国杰出的医务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和医药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85岁钟南山负重前行,90后实习医生迎难而上,他们都是抗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在此之中,中医药在对抗新冠时的显著成效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一大新亮点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新冠疫情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围绕国家“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的目标,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医学教育改革并加快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作为医学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医药类高校勇担先锋,承担本科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医疗健康事业的重任。而学校在完善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举措成效,可以通过学校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的表现窥见一二。


  

医药类大学,“百花齐放”!

根据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统计来看,在82所上榜的医药类高校中,上榜专业占比达到80%以上的高校有30所,其中有10所医药类高校的整体上榜专业占比达到100%。这10所高校中,中国药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以10个、7个和6个A+专业数占据顶尖专业实力榜前三;南方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分别以42个、34个、34个上榜专业数占据开设规模前三。


  

“南药北药”, 药类翘楚!

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仅有的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类高等院校,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更被公众誉为“南药”和“北药”。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中国药科大学最为亮眼,以10个A+专业数名列医药类大学第一,其中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临床药学、药物分析等7个专业排名第一,可见中国药科大学的单科性专业实力一骑绝尘。而誉为“北药”的沈阳药科大学,其上榜专业中有3个A+、3个A,整体实力位居药科大学第二,专业实力同样强大。

中国药科大学是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为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以来,先后培养10万余名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学校荟萃了医药领域众多知名专家,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大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2000年以来,已4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学校以“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为使命,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

图源:中国药科大学官网

沈阳药科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资格。沈阳药科大学以药学教育为主线,适度拓展其他专业结构布局,目前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尤其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的成果显著,其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国内唯一被SCI收录的药剂学期刊,位于药学类JCR Q1区。学校秉承“以药学研究为特色,向大健康产业全域延伸”的发展思想,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医疗教育改革、为社会医疗体系输出专业人才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源:沈阳药科大学官网


  

中医药,华夏瑰宝!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凝聚着华夏民族博大智慧,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医药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救治上取得显著成效,其独特作用和价值受到国际广泛关注。而中医药的成功离不开国内中医药大学对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其中以北京中医药大学(6个A+)为首、南京中医药大学(5个A+)、上海中医药大学(4个A+)、浙江中医药大学(3个A+)、成都中医药大学(3个A+)、广州中医药大学(1个A+)等众多中医药高校都是功不可没。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建校伊始,学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于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中医药孔子学院,将中医药课程纳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交流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在国际化发展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医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官网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一直秉承“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大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学校被教育部评定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在优势突出的科研方面,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团队、终身教授王建华团队、袁浩教授团队、李国桥教授团队、许能贵教授团队均在各自医学领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科研转换医疗建设中,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学校在培养医学人才和发展科研的同时,也在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塑造行业特有人文环境,目前已经成为广东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图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官网


  

这些高校,医学人才的摇篮!

东齐鲁、西华西、北协和、南湘雅作为耳熟能详的医学院校,早已确定我国医疗界的重要地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其专业建设实力毋庸置疑。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在2021软科大学专业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首所八年制的医学高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无数医学人才,仅医药卫生界两院院士就达到了52“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达到了7,其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当属国内高校贡献之最。学院目前集医教研防产为一体的国家医学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研究所(院、基地)、6家医院、7所学院、56个创新单元,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医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

图源:北京协和医学院官微

在医教改革中,新涌现的一批医科大学已不知不觉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医学人才的摇篮。首都医科大学以7个A+、10个A的顶尖专业实力和专业质量表现抢眼;在医药类大学中,南方医科大学的专业开设数最多(42个)且100%上榜,同时拥有5个A+和13个A专业,实力不容小觑;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的上榜专业占比均达到100%;南京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专业上榜占比同样达到90%以上。这些医科大学,皆是中国孕育医学人才的摇篮,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疫情期间的热点院校之一,其受到报考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广泛关注。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形成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更是为国家突发的重大公共事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源:广州医科大学官网

医学教育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国家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及一系列教育改革下,许多医药类高校在教育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并且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它们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全面优化了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的健康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的医学领域进步提供了优秀人才。


[1] 2020年基本建立健康服务业体系

http://www./xwfbh/xwbfbh/wqfbh/2013/20131212/xgbd29786/Document/13537

[2] 教育部全面部署医学教育改革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320/mtbd/202008/t20200828_481791.html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9/t20200923_490164.html

[4] 教育部:将增设中医疫病课程 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培养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320/mtbd/202008/t20200828_481741.html

[5] 林新宏,上官辉, 黎莉.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改革[J]. 医学与哲学, 2002, 23(004):19-22.

[6]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005(007):505-508.

[7] 汪军洪,李树. 对我国医学类高校布局调整的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000(001):40-42.

[8] 孟秀红,郝加虎, 陶芳标,等. 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0, 009(001):12-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