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沉积相,原来这样理解!

 新用户21158657 2021-08-08


沉积相作为沉积物生成环境、

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

对研究地层地貌学、岩石学以及

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等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片

分布广阔,形态各异,

地球上的沉积相有着

属于其自身的

充满特色的壮观景象!

图片
(图源@oceanbites.org)

图片
(图源@Syed Mehdi Bukhari)

图片
(图源@NASA)

那么经典的沉积相
都是什么样?
又有什么特征?

图片



01

山麓—洪积相



山麓一洪积相

众多冲积扇和充填其间的

山麓坡积、坠积物组合而成。

一般出现于大陆地区的山前带,

常环绕山脉沿

山麓大面积分布。

图片

坡积堆积物(图源@维基百科)

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

沿山口向外伸展的

巨大锥形沉积体,

锥体顶端指向山口,

锥底向平原延伸,

长度可达数百米至百余公里。

图片
冲积扇(图源@www3.nd.edu)

根据现代冲积扇地貌及
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可将冲积扇相划分成扇根(顶)、
扇中和扇缘(端)3个亚相。

图片
(图源@文献[1])

冲积扇上的沉积物按成因
可分为水携沉积物和
泥石流沉积物两种类型。
前者可进一步按沉积的位置和
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河道沉积、
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

图片
冲积扇(图源@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
冲积扇内的河道的充填沉积。
主要由砾、砂沉积物组成,
粒度粗,分选差,成层性不好,
向下游方向可见交错层理。

图片
河道沉积(图源@Geological Digressions)

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
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使
携带的沉积物呈
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岩、
砾岩和泥岩堆积体,
称为漫流沉积。

图片
片流沉积(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当源区供给
冲积扇的陆源物质
主要为砾石而无或
极少有其他粒级的物质时,
在冲积扇的表层便堆积了
舌状砾石层即筛状沉积。
它虽较为少见,
但却是冲积扇上
最富特色的沉积。

图片
筛状沉积(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大量碎屑物质在泥石流中
呈块状整体悬浮搬运,
在扇体上堆积后,
形成泥石流沉积。
泥石流常发育在
扇体根部和中部,
其特点是砾砂泥混杂,
分选极差。

图片
泥石流通道及沉积(图源@AZGS)

根据气候条件不同,
可将冲积扇划分为
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种类型。
润湿型冲积扇(湿地扇)
单个扇体大,
表面积可为干早型冲积扇
(旱地扇)的数百倍。

图片
(图源@文献[1])

泥石流沉积是
干旱型冲积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扇根处,
沉积厚度大,向下游方向
沉积厚度急剧减薄,
粗碎屑含量降低,
但粘土含量相对不变。

图片
泥石流沉积(图源@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湿地扇可有较发育
植被和河流作用。
自扇根到扇缘的沉积特征
具有较明显变化,
即河流能量降低、
河道变浅、碎屑粒径变小、
席状沙坝经过渡带变化为
远端纵向沙坝等。

图片
湿地扇(图源@文献[8])



02

河流相


根据河道分岔弯曲情况,

可将河流分为

顺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

网状河四种。

其中曲流河作为

最常见最重要的河流类型,

是目前研究程度最详细的。

图片

图片

曲流河相可划分出

河床、堤岸、河漫、

牛轭湖4个亚相。

其中河床亚相的岩石类型

砂岩为主,其次为砾岩,

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

图片

曲流河沉积

河流可搬运携带

各种粒级沉积物。

粉砂和粘土呈悬浮状,

易于被带至远处,

或漫出堤岸沉积在泛滥平原内。

而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留在河床底部,

形成河道(床)滞留沉积。

图片

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

(point bar)是曲流河中

主要的沉积单元,

是河床侧向迁移和

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

图片

图片
(图源@文献[7])

平面上,堤岸亚相发育在
河床沉积侧面。
垂向上,堤岸沉积常发育在
河床沉积上部。
与河床沉积相比,
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
发育小型交错层理。

图片
天然堤(图源@SlideShare)

堤岸亚相可进一步分为
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
天然堤主要由细砂、
粉砂和泥岩组成;
决口扇沉积主要由
细砂和粉砂岩组成,
粒度比天然堤沉积物稍粗。

图片
决口扇示意图(图源@文献[3] )

河漫亚相位于天然堤外侧,
地势低洼平坦,是洪水泛滥期,
水流漫溢天然堤后,
降低流速导致河流悬浮沉积物
大量堆积而成。

图片河漫亚相的3个主要微相

河漫滩(floodplain)
河床外侧河谷底部
较平坦的部分。
洪水期水漫溢出河床,
淹没平坦河谷谷底,
形成了河漫滩沉积。
该沉积以粉砂岩为主,
亦有粘土岩沉积。

图片
河漫滩形成动画

弯曲河流的截弯取直作用
使被截掉的弯曲河道废弃,
形成牛轭湖。
截弯取直作用可有两种情况:
“颈项截直”和“冲
(串)沟取(截)直”

图片
(图源@文献[1])

牛轭湖主要发育
砂岩及粘土岩沉积,
砂岩中具交错层理,
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其沉积序列取决于
河流截直的方式。

图片
牛轭湖形成




03

湖泊相


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
和流水汇集的地区。
不仅有大量碎屑物质倾入湖盆,
且河道在湖底可以继续延伸,
从而改变湖泊砂体分布状况。

图片

根据沉积岩颜色、沉积构造、
厚度等沉积标志以及
洪水面、枯水面、浪基面位置
可将湖泊划分为深湖和半深湖、
滨浅湖、扩张湖等亚相类型。

图片
(图源@文献[1])

深湖和半深湖亚相位于
浪基面以下的水体较深部位,
为缺氧还原坏境。
岩性以灰黑色、
深灰色泥页岩为特征,
常见油页岩、薄层泥灰岩或
白云岩夹层。

图片
泥页岩(图源@douglasfossils.com)

在长期稳定持续下降、
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
吻合的大型湖盆中,
深湖亚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
面积甚至超过整个湖盆的60%。

图片
San Nicandro Fm厚粉质矿床剖面(深湖相)(图源@文献[4])

浅湖沉积位于
滨湖亚相内侧至
浪基面以上的地带,
水体较滨湖区深,
基本位于水下,
沉积物受波浪和
湖流作用的影响较强。

图片
(图源@文献[1])

岩石类型以浅灰色、
灰绿色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
层理类型多以水平、
波状层理为主,
水动力强度较大的浅湖区
具小型交错层理。

图片
湖相交错层理(图源@Outside The Interzone)

滨湖亚相位于湖盆边缘,
水位较浅,
常接受来自湖岸的粗碎屑物质。
其水动力条件复杂,
击岸浪和回流的冲刷、
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烈。

图片

地形坡度决定了
滨湖沉积宽度,
若地形陡,则宽度窄。
对于古代湖相沉积来说,
很难将其与浅湖亚相完全分开,
故经常合称滨一浅湖亚相。

图片
(图源@文献[1])

扩张湖是指枯水期湖面与
洪水期湖面之间
宽缓的沉积地带
扩张湖沉积物主要在
气候较干旱的洪水期发生堆积,
此时河水能量大,
输入大量泥砂沉积物。

图片
(图源@Syed Mehdi Bukhari)

当湖水收缩至枯水期,
扩张期沉积物暴露于地表
受暴晒形成泥裂
并氧化成红色。
因此地层剖面上表现为
河流砂砾岩、泥质岩与
分布稳定的湖相杂色泥岩、
泥灰岩的频繁互层。

图片
湖相泥岩与灰岩(图源@文献[5] )



04

三角洲相


三角洲是河流与

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

河流、波浪、湖汐对

三角洲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依据三种作用的相对强度

可对三角洲进行三端元分类。

图片

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

以河流(河控三角洲)、

波浪(浪控三角洲)、

潮汐作用(潮控三角洲

为主的三角洲。

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

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

图片
(图源@文献[1])

一个三角洲可以根据其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
划分出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3个亚相及多个微相。

图片

三角洲平原是
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
它与河流体系的分界是从
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
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

图片
勒拿河三角洲(图源@NASA)

三角洲平原沉积
(delta plain)
的亚环境多种多样,
以分支流河道为格架,
分支流河道的两侧有
天然堤、决口扇,
而分支流间地区常发育有
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

图片

三角洲前缘
(delta front)亚相
处于海平面以下,
呈环带状分布于
三角洲平原向海洋一侧边缘,
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

图片
(图源@scialert.net)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
最活跃的沉积中心。
进一步可划分出
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
支流间湾、分支河口沙坝、
远沙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
沉积微相。

图片
现代水下分流河道河流类型及划分(图源@文献[5])

前三角洲(prodelta)
位于三角洲前缘前方,
是河控三角洲体系中
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物大部分在
波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

图片
(图源@Wiley Online Library)

岩性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
粉砂质粘土组成,
常发育水平层理及
块状层理,
并常见有广盐性的生物化石,
如介形虫、瓣鳃类等。

图片
前三角洲沉积实例(图源@文献[6])




05

障壁岛、潟湖、潮坪和河口湾相


障壁岛、潟湖、潮坪和

河口湾属于海陆过渡相组。

障壁岛海滩体系沉积亚环境与

无障壁海岸相似,

发育临滨、前滨、后滨沙丘以及

越过障壁岛的漫冲积坪。

图片
障壁岛海滩体系(图源@google.com)

障壁岛岩体形态呈
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带状。
其长度一般
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宽数百米至数千米,
厚数米至数十米,
剖面上呈底平顶凸的透镜状。 

图片
障壁岛(图源@维基百科)

潟湖是为海岸所限制、
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
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或
与广海呈半隔绝状态。

图片
法国维克海岸潟湖(图源@SIEL)

潟湖中波浪作用较弱,
其环境相对安静低能,
沉积物以细粒陆源物质和
化学沉积物质为主。
含盐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海水,
这是潟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图片
潟湖(图源@eatsleepcruise.com)

潮坪多发育在波浪能量低、
具明显潮汐周期(大中潮差)的
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
或形成于潟湖周缘、
河口湾和受潮汐影响的
三角洲沉积地区。

图片
潮坪沉积的理想层序(图源@文献[1])

一般来说,潮坪由
被潮道和潮沟
所切割的平原组成,
可分为潮上带、
潮间带和潮下带
其中构成潮坪的主要部分是
潮间带,也称为潮间坪。

图片
(图源@image.baidu.com)

河口湾发育于
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
当海水大规模入侵,
海岸下沉,河流下游河谷
沉溺于海平面下,
在海岸河口区形成向海扩展的
漏斗或喇叭状狭长海湾,即河口湾。

图片
河口的四种主要类型



06

海相组沉积相


滨岸相根据海岸环境特征,

可划分为障壁型和

无障壁型两类。

图片

无障壁滨岸相的沉积环境是

无障壁岛遮挡、

海水循环良好的开阔海岸带。

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

沉积物类型分为

砂质或砾质高能海岸

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

图片

图片

高能海岸带(上)(图源@Andrew / CC BY);低能海岸带(下)(图源@ Brian Spittles / CC BY)

浅海陆棚相

(shallow sea shelf facies)

与滨岸相相邻,

位于正常浪基面与陆架

(continental shelf)边缘之间,

深度一般10-200m,

宽度由数公里至百公里。

图片

大陆边缘(图源@Britannica)

古代陆棚沉积多属

水体较浅、海底地形平缓的

陆表海沉积,

现代陆棚多属陆缘海性质。

现代陆棚沉积物主要是

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

图片

非洲东南部海流控制的陆棚沉积(图源@文献[1])

半深海对应大陆坡沉积环境,

陆棚边缘坡折带沉积

水深一般为90~180m,

大陆坡底水深一般为2000m,

深者达3700m。

图片

半深海相沉积主要由

泥质、浮游生物和

碎屑三部分沉积物组成,

来源主要是陆源物质和

海洋浮游生物,

其次为冰川和海底火山喷发物。 

图片

半深海相沉积

深海相(abyssal facies )

是海相沉积类型之一。

形成于大洋底部,

海水深度>2000--3000米。

海深相中的主要沉积物是

含抱球虫的石灰质软泥、

含硅藻和放射虫的

硅质软泥、红色软泥等。

图片

深海沉积物(图源@smithsonian)






参考资料:

[1]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第4版[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 赵澄林, 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 (第三版)[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3] Burns C E , Mountney N P , Hodgson D M , et al. Anatomy and dimensions of fluvial crevasse-splay deposits: Examples from the Cretaceous Castlegate Sandstone and Neslen Formation, Utah, USA[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7, 351(APR.15):21-35.

[4] Cosentino D , Giaccio B , Gliozzi E , et al. Lacustrine deposits of the late Piacenzian-Gelasian L'Aquila intermontane basin (central Italy)[M]// Field Trips - GUIDE BOOK, 34th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Rome (Italy) September 10-13 2019. 2019.

[5]马世忠, 张永清. 应用遥感信息图像研究现代水下分流河道河流类型[J]. 地学前缘, 2012(02):28-35.

[6] Birgenheier, Lauren & Horton, Brendan & McCauley, Andrew & Johnson, Cari & Kennedy, Angela. (2017). A depositional model for offshore deposits of the lower Blue Gate Member, Mancos Shale, Uinta Basin, Utah, USA. Sedimentology. 64. 10.1111/sed.12359. 

[7] Cardenas B T ,  Mohrig D ,  Goudge T A , et al. Anatomy of exhumed river-channel belts: Reconstructing bedform- to belt-scale kinematics from the Cretaceous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Utah, USA.  2019.

[8] Song F ,  Su N ,  X  Kong, et 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humid alluvial fan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 China[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187:106729.

YouTube、NASA、BBC、GEOLOGY、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图片

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或小桔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