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作为沉积物生成环境、 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 对研究地层地貌学、岩石学以及 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等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分布广阔,形态各异, 地球上的沉积相有着 属于其自身的 充满特色的壮观景象! 01 山麓—洪积相 山麓一洪积相由 众多冲积扇和充填其间的 山麓坡积、坠积物组合而成。 一般出现于大陆地区的山前带, 常环绕山脉沿 山麓大面积分布。 坡积堆积物(图源@维基百科) 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 沿山口向外伸展的 巨大锥形沉积体, 锥体顶端指向山口, 锥底向平原延伸, 长度可达数百米至百余公里。 ![]() ![]() ![]() ![]() ![]() ![]() 02 河流相 根据河道分岔弯曲情况, 可将河流分为 顺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 网状河四种。 其中曲流河作为 最常见最重要的河流类型, 是目前研究程度最详细的。 曲流河相可划分出 河床、堤岸、河漫、 牛轭湖4个亚相。 其中河床亚相的岩石类型以 砂岩为主,其次为砾岩, 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 曲流河沉积 河流可搬运携带 各种粒级沉积物。 粉砂和粘土呈悬浮状, 易于被带至远处, 或漫出堤岸沉积在泛滥平原内。 而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留在河床底部, 形成河道(床)滞留沉积。 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 (point bar)是曲流河中 主要的沉积单元, 是河床侧向迁移和 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 ![]() ![]() ![]() ![]() ![]() ![]() ![]() 03 湖泊相 ![]() ![]() ![]() ![]() ![]() ![]() ![]() ![]() ![]() ![]() 04 三角洲相 三角洲是河流与 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 河流、波浪、湖汐对 三角洲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依据三种作用的相对强度 可对三角洲进行三端元分类。 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 以河流(河控三角洲)、 波浪(浪控三角洲)、 潮汐作用(潮控三角洲) 为主的三角洲。 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 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 ![]() ![]() ![]() ![]() ![]() ![]() ![]() ![]() 05 障壁岛、潟湖、潮坪和河口湾相 障壁岛、潟湖、潮坪和 河口湾属于海陆过渡相组。 障壁岛海滩体系沉积亚环境与 无障壁海岸相似, 发育临滨、前滨、后滨沙丘以及 越过障壁岛的漫冲积坪。 ![]() ![]() ![]() ![]() ![]() ![]() ![]() 06 海相组沉积相 滨岸相根据海岸环境特征, 可划分为障壁型和 无障壁型两类。 无障壁滨岸相的沉积环境是 无障壁岛遮挡、 海水循环良好的开阔海岸带。 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 沉积物类型分为 砂质或砾质高能海岸及 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 高能海岸带(上)(图源@Andrew / CC BY);低能海岸带(下)(图源@ Brian Spittles / CC BY) 浅海陆棚相 (shallow sea shelf facies) 与滨岸相相邻, 位于正常浪基面与陆架 (continental shelf)边缘之间, 深度一般10-200m, 宽度由数公里至百公里。 大陆边缘(图源@Britannica) 古代陆棚沉积多属 水体较浅、海底地形平缓的 陆表海沉积, 现代陆棚多属陆缘海性质。 现代陆棚沉积物主要是 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 非洲东南部海流控制的陆棚沉积(图源@文献[1]) 半深海对应大陆坡沉积环境, 陆棚边缘坡折带沉积 水深一般为90~180m, 大陆坡底水深一般为2000m, 深者达3700m。 半深海相沉积主要由 泥质、浮游生物和 碎屑三部分沉积物组成, 来源主要是陆源物质和 海洋浮游生物, 其次为冰川和海底火山喷发物。 半深海相沉积 深海相(abyssal facies ) 是海相沉积类型之一。 形成于大洋底部, 海水深度>2000--3000米。 海深相中的主要沉积物是 含抱球虫的石灰质软泥、 含硅藻和放射虫的 硅质软泥、红色软泥等。 深海沉积物(图源@smithsonian) [1]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第4版[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 赵澄林, 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 (第三版)[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3] Burns C E , Mountney N P , Hodgson D M , et al. Anatomy and dimensions of fluvial crevasse-splay deposits: Examples from the Cretaceous Castlegate Sandstone and Neslen Formation, Utah, USA[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7, 351(APR.15):21-35. [4] Cosentino D , Giaccio B , Gliozzi E , et al. Lacustrine deposits of the late Piacenzian-Gelasian L'Aquila intermontane basin (central Italy)[M]// Field Trips - GUIDE BOOK, 34th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Rome (Italy) September 10-13 2019. 2019. [5]马世忠, 张永清. 应用遥感信息图像研究现代水下分流河道河流类型[J]. 地学前缘, 2012(02):28-35. [6] Birgenheier, Lauren & Horton, Brendan & McCauley, Andrew & Johnson, Cari & Kennedy, Angela. (2017). A depositional model for offshore deposits of the lower Blue Gate Member, Mancos Shale, Uinta Basin, Utah, USA. Sedimentology. 64. 10.1111/sed.12359. [7] Cardenas B T , Mohrig D , Goudge T A , et al. Anatomy of exhumed river-channel belts: Reconstructing bedform- to belt-scale kinematics from the Cretaceous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Utah, USA. 2019. [8] Song F , Su N , X Kong, et 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humid alluvial fan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 China[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187:106729. YouTube、NASA、BBC、GEOLOGY、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或小桔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
|
来自: 新用户21158657 > 《基础地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