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诵全文很痛苦,是时候了解这种方法了

 一线教师丁爸 2021-08-08
01
02

在学生时代,在课本中看到这一行字:背诵全文。肯定毛骨竖起。

老师也大概知道背诵全文这件事情,很多孩子一定会抵触。所以老师会让孩子在小组长那边背诵,或者同桌互背,再不行,就是到家长那里背诵,家长录制背诵视频上传。

很多人,肯定都有被”背诵全文“的恐惧所支配。如果真的是不讲一点技巧、一点点背诵,这件事情还是相当痛苦的。大脑虽然喜欢重复,但是不喜欢枯燥的重复。

当然,为什么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可能还因为这件时间,是一种被动的重复。

与被动的重复相比,如果能够做到主动的回想,必将事半功倍。主动的回想,就是一种检索练习。从这个角度来讲,考试还是有存在的价值,每一次考试,学生答题,其实都是完成一次主动的回想,有时一定剂量的“题海战术”,可能比反反复复地背诵、记忆来得更加有效。

包括现在我正在写这样一篇读书笔记,其实也是一种检索练习,我需要不断去回想书中关于检索练习的一些关键信息,并且我还需要进行思维外联,把自身已经经验与书中内容产生链接。相当于,我需要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阐述出来,这比单纯的在书中划线、标注、摘抄,更加能够深刻理解书中内容。

检索练习,本质上是自我对于所学内容的一次强力输出。

03

那么检索练习,有没有一些技能来提升学习效果呢。

当然有,本书是三个技能,我觉得,前面两个技能就够了。

第一,重新加工学习材料。

书中有一例,关于古诗背诵。背诵李白的《赠汪伦》。

第一轮:较多提醒。

孩子可能在哪里已经学了这首古诗,给孩子填空,比如问孩子,“李白乘什么将欲行”。孩子努力回忆,想不出来,没关系,翻书再记忆,再提问。

第二轮:减少提醒。

问孩子李白乘舟将欲行的下一句是什么。如果孩子还是不记得,继续让孩子看书回忆。

第三轮:没有提醒。

试着让孩子一句一句背诵下来。

三轮下来,可以发现,对于学习材料,是按照从易到难的程度做了简单的加工,目的还是让孩子主动去回想。特别是在不断减少提醒的过程中,也是在缓冲记忆的难度。

班级孩子有一段时间,对于背诵科学一本通非常痛苦,再加上背诵工作是在家中完成,家长更是怨声载道。

我们对于科学一本通的材料也进行了加工,用修图软件,把填空去掉(原来填空是填好的,孩子基本上需要整句话整句话背诵),孩子先看完整版内容,再做做已经挖空的填空题,最后是哪里不会写,就重点记忆哪一个部分。由于孩子们是手写一遍背诵内容,错别字也是大幅减少。

我自己之前每年的暑期名师考试,也是这样的,教育学心理学,我基本是不背诵的,准备两份讲义,一份是完整版讲义,一份是挖空版讲义,看了完整版,就动手做挖空版。

第二,合理控制学习间隔。

我们都知道,睡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于学习来说,睡眠是内化内容、强化链接的过程。

所以,两次检索练习之间至少间隔一天,就是说睡一觉效果更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间隔安排:

第一天花20分钟,背到磕磕绊绊的程度就够了;第二天10分钟,足以记到比昨天更熟一点的程度;第三天只要花5分钟,第四天3分钟,第五天3分钟……

另外不要高强度完成一个学科的背诵内容,要多个学科穿插进行,一会儿是语文、一会儿英语。

关于间隔练习,我想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上,有一本专门的数学记录本子。

给自己做了一本数学作业登记本

一次课堂、一次作业完成之后,我会在记录本上备注学生不怎么理解的知识点或者典型题目。

这些题目,我会存放一段时间,但是不会很长,基本上今天学生做错,我明后天就在数学作业整理课上呈现,如果要让孩子们掌握更好,呈现的时候,最好是以题组形式呈现,就是一个知识点,用不同的题型呈现。

我大致不会,今天上午孩子出错,下午就开始反馈讲解,这个间隔不合理。

有一个现象也很好理解了,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孩子一出现错误,你马上指出来,但是孩子作业的时候还是错。因为孩子出错与自我纠正的间隔太短了,孩子来不及内化,你再外力施加,效果不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