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刘同福‖古都“汉服秀”(主播:苡子)

 昵称70808387 2021-08-09

古都“汉服秀”

文图:刘同福

主播:苡子

去南京夫子庙,遇到几个穿汉服游览的女孩,感到十分新奇,镜头对着她们的时候,有女孩露出了羞涩的神情,一只手遮挡起了自己的面容,也有女孩愿意让专业的镜头拍下她们的靓照,于是我的相机里就有了女孩摆着各种姿势,做出不同表情的汉服照。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几个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优雅地走过,在古朴幽静的环境里,汉服显出了那种古风清韵,我便随手拍下了几张照片。后来又遇到穿着汉服的母女俩,女孩特别愿意让拍照,不断地变换姿势,表情也非常自然,是那种纯净如水的样子,母亲则有些羞怯,不愿面对镜头。那天,芙蓉园里穿汉服的年轻人还真不少,有姐妹同行的,有与家人一同游玩的,还有身着汉服拍结婚照的。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前,在幽静的翠湖荷塘边,汉服让大唐芙蓉园有了一种别样的韵致。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支撑,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品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美学理念,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汉服本身虽然在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其部分元素一直保存下来。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元素。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在一些传统节日,通过身着汉服,祭祀先贤,演示传统礼仪,演奏传统乐器等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古都“汉服秀”,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兴起的。

服饰的流行变化,有其内在的文化因由,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和民风民俗等密切相关。其中,主流社会的规范和社会名人的倡导,起着重要作用。远的不说,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专门颁布《制服案》,将长袍马褂明确为男子的常服之一,长袍马褂就成了男人场面上必穿的服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政治变革,社会生活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服饰的流行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解放服逐渐取代中山装,成为男人特别是职业男人的主要常服。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政治生活环境,又使得绿军装成为青年男女热捧的服装。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服装的流行与变化也令人眼花缭乱。从喇叭裤到塑身衣,从露脐装到乞丐服,从黑蓝灰白到色彩繁多,服饰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近些年来,一些青年男女喜欢穿瘦而短的裤子,即使在寒冷的冬季,裤子短得脚踝以上露出一大块,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冷,可众多年轻人就是愿意这样穿。由此可见,服饰的流行绝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实用性,一定的审美理念和社会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服在一定场合和范围的兴起,其实也是某些文化心理作用的结果,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下,“汉服秀”既不可能推而广之,大范围地流行起来,也不会悄然隐去,还会在某些适宜的环境里展示它独特的风采。




 【作者简介】


刘同福(北风轻轻吹),年少从军至退休,曾任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喜爱摄影、写作,作品常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和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