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国产手机市场迎来了每年例行的新机潮,包括锤子、一加、小米、荣耀、魅族、VIVO等主流品牌都在这个档期内召开了新品发布会,而OPPO也在6月1日当天官宣Find系列回归。 不过让人颇有些“违和感”的是,除了调性和受众很独特的美图外,大部分品牌都将主推资源集中在了中端产品线,反倒是常常被人们定位于“营销为王”的OPPO选择了延续高端产品线,在Find系列上推出了新品。 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千元机革命”到来之前的2013年。当时随着三星股价的大幅下跌、IDG调研中全球智能手机售价的持续下降、苹果推出廉价版iPhone计划等一系列事件,行业媒体开始纷纷预测“高端手机市场即将悲剧”。 但在集体看衰的五年后,手机市场的布局似乎正呈现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势:高端手机不但依旧是一条值得保留的产品线,甚至已经成为手机厂商追求生态完整的必修课。 或许我们真的误解“高端机”了。 定义上的误解:技术高端>价格高端 人们对于高端机的误解,首先来自于产品定义上向“高售价”的看齐,而且这种看齐还不仅流行在普通消费者的语境当中,行业语境中也不乏类似的简单粗暴: 比如2016年,尼尔森智能设备份额监测平台通过“中国手机市场中2000元以上机型的整体份额达到47.59%”的数据变化,顺利推导出了“消费升级趋势拉动了消费者对中高端机的需求”;而到了2017年,在做出“2016年持有2000元手机预算的消费者,将在下部手机的预购花费提高500-1000元”的预测后,赛诺还推出了“针对4000元以上价格段”的手机产品份额趋势报告。 你看,这种高端手机判断标准,是不是约等于人们日益增长的购买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行业对市场的一种引导手段。尤其是当社交平台上类似“苹果手机成本价仅XXX,售价居然XXXX”的言论依然有深厚传播土壤的情况下,如果能首先让消费者们形成“技术溢价”的认可,其实有利于形成科技类产品需要的健康环境。 但无论如何,“高定价手机”是不能和“高端手机”划等号的。 因为具体到一款产品的定价策略,技术知识影响定价最终成型的导向因素之一,设计、物料、物流、市场环境等因素都会参与其中,例如著名奢侈手机品牌Vertu的高定价之所以能够得到一部分消费群体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Frank Nuovo设计所带来的溢价。 但也正如Vertu过于依赖“品牌驱动”,最终让自己的产品属性更偏向于“奢侈品”,对于绝大多数市场导向的手机来说,其在大众应用场景中最核心的角色是通讯、是接入移动互联网服务的硬件平台,也就决定了手机最适合走的高端路线就是“技术高端”。 用户上的误解:需求高端>消费高端 人们对高端机的第二个误解,来自于对“用户和消费者”概念的混淆,让产品线往往被当做“高溢价赚钱工具”。 其实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只要出于满足生活需求而发生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社会个体,就可以在市场活动中被称作“消费者”——而要从消费者转化为用户,则需要与产品完成更加立体的交互,郭德纲的“老和部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年德云社初生的时候,不仅远远没有如今能完成“世界巡演”的票房号召力,还一度“收入微薄”到需要郭德纲去安徽卫视等电视栏目上频繁走穴,来维持日常运营开销。 但窘迫并不是因为德云社的学艺不精,而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大众市场更青睐节奏更快、表现力更丰富的小品,重在语言表演的相声则变得守旧旧、听不懂、“只会耍嘴皮子”,埋没了不少质量上佳但深埋剧场的优秀作品。 所以当郭德纲看到他的粉丝“老和部队”在剧场里自发录制相声,并上传到视频网站上进行传播时,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维权”而是鼓励大家“多录音上传”到网上,甚至有坊间传闻称“郭德纲自己也上传了很多段”。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有高喊“索尼大法好”的年轻人、被称为“小米发烧友”的年轻人、活跃在“魅族技术论坛”里的年轻人、把“剑网三放大为古风圈”的年轻人、还有在“B站上把元首、丞相、炮叔们都做成鬼畜素材”的年轻人。 总之,一个人能够被定义为某种产品/服务的受众,那么产生消费的驱动力不是主观的“情绪”、“身份标签”、“消费习惯”,而是更加稳定、客观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市场经济中实际上也在行使“充分发挥产品的使用价值、在深度体验后给予生产者反馈”的职能——这些都是“图新鲜”、“蹭热点”、“撑面子”等原因产生的消费行为所难以完成的。 具体到高端手机市场,用户群像则大体可以归纳为:在通讯功能的基础之上,对手机有着更加丰富的使用场景;能够维持较长的设备使用时间;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足够多的手机使用经历;有一定的手机理论基础。 以这样的用户群像作为市场基础,再去做“高溢价的赚钱”反而会成为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还原价值:实验室与市场的中转站 2011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代言的OPPO Find,是OPPO高端机产品线迈出的第一步。 在当时第三方输入应用还没有得到成熟开发,输入效率已经明显干扰手机使用体验的大背景下,OPPO颇具想象力地把“全键盘”作为解决方案,应用到了手机物料的设计当中。 要知道彼时的“全键盘双熊”,诺基亚N系列以及黑莓已经开始全方位地走向下坡路。敢于进行重新结构的实验,显然是中低端产品线和其用户群所无法胜任的职责。 到了2012年的OPPO Finder,当年他们产品团队通过内外双层不锈钢骨架的结构,实验性地将机身厚度压缩到了6.65mm,为之后主力机型的“超薄机身”积累下了足够多的实践经验。 到了2014年,OPPO 一方面顺应4GLTE的普及,在大部分机型上加入了对4G网络的支持,并且在find7上对4G网络在“网速之外”的需求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比如全球首款搭载超清画质技术的智能手机(对应单张照片像素增加、网络传输状况的优化)、首款配备VOOC闪充的智能手机(对应智能手机应用功能的拓展)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一个大背景是,OPPO从2012年开始大幅度地提升了专利的申请量,到2015年10月份开始连续10个月进入到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TOP10排行榜之中——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钢铁侠1》里的一个经典镜头: 充满正义感的女记者质问托尼-斯塔克,与其花那么多钱去研究军火,为什么不慷慨地去帮助那些穷人。而斯塔克面无表情地告诉她,你们这次采访所用到的手机、电脑、互联网,最早都是最尖端的军事科技——这个片段其实可以用来解释,一条产品线选择“高端化”的原因: 对于品牌来说,高端机是一个新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完美落地平台;而对于高端机的精准用户来说,他们在满足自身使用需求的同时,也是检验新技术最好的测试团队。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OPPO find系列的这次回归。毕竟手机行业的竞争,早已经不再是寻求用户增强的单赛道——而从现在的行业影响力来看,OPPO也最适合成为那个留住手机“数码产品”属性的发力者。 而关于“高端机”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因此获得了两个答案: 在一个手机品牌的完整生态内,“高端机”存在价值其实在于形成“技术”和“市场”的互补关系; 而以OPPO Find系列为代表的具体产品,则充当了创意与大众市场之间交流的媒介,最终让好的产品得到认可,为一个行业的再繁荣敲响了前奏。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账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