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前我国向法德等国采购了先进大炮,为何很少发挥作用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1-08-10

编辑搜图

▲德式火炮享誉世界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抗战前斥巨资购买先进火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曾向德国、法国、瑞典等国进口先进火炮,单炮性能均超过日寇装备的四一式山炮、三八式野炮、九一式100毫米榴弹炮和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其中包括1936年花费2000万巨资购进的24门克虏伯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超过15公里,被统一编为中央军重炮10团。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重炮10团这些重型榴弹炮作为中国军队的火力中坚,不但配合步兵对日寇进行防御和反突击作战,还配合空军对日寇舰队进行打击,先后发射炮弹5000多枚,在宝山、罗店等主要战场上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击沉日本海军驱逐舰两艘,小型舰艇若干艘。可惜,在8年抗战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炮兵只能消极避战,至多是展开炮兵游击战,无法与日寇炮兵展开炮战。

编辑搜图

▲日寇装备的九二步兵炮

日寇单个师团就装备大批火炮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根据日寇制定的陆军编制,其四单位制师团均下辖1个炮兵联队,由1个野炮大队和2个山炮大队组成,共装备12门野炮和24门山炮;同时期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德械师,仅有1个师属炮兵营,理论上装备12门山炮、4门反坦克炮和4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但实际上由于德日的同盟关系,连这点可怜的重武器都严重缺编。

1939年日寇编成的三单位制新型师团中,炮兵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首先是每个步兵联队装备了4门四一式山炮和4门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次每个师团装备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24门75毫米野炮。反观中国军队,由于前期损失惨重,所有的105毫米榴弹炮加起来还不足50门。1938年10月至1939年3月,中日双方在赣北修水河一线对峙,日寇平均每公里集中火炮24门,其中不乏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十四年式100毫米加农炮和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等重炮。

编辑搜图

▲日军装备的野炮

不掌握制空权,炮兵无法随时展开

由于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掌握着制空权,日寇炮兵得以从容地机动、展开、瞄准、开火,命中率高的惊人。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日寇在航空兵支援下合围这一地区的20余万国民党军,其150毫米榴弹炮这样笨拙的重炮,竟然敢于在前沿无遮无拦的平原上展开,阵地及周边也不做任何伪装,其骄横程度可见一斑。

编辑搜图

▲抗战初期日寇掌握制空权

编辑搜图

▲日寇装备的制式山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