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十二)

 竹翠兰馨 2021-08-10

三潭印月

来到湖边,乘上游艇,不几分钟便到了小瀛洲的一个码头。小瀛洲是西湖中部的一个湖心岛。西湖中有三个小岛,分别是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游客只能登上小瀛洲去游览。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是蓬莱,一座叫方丈,还有一座为瀛洲。为寄托美好的愿望,便将湖中三岛以传说中的神山命名,除小瀛洲外,湖心亭为“蓬莱”,阮公墩是“方丈”。小瀛洲是三岛中最大的一个,早在北宋时就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

下船上岸,往左拐,沿着石砌环形小道前行,走到了一座小桥旁,有几个人正站在桥上往水里观看着。我仔细一看,原来在靠近小桥的水里有几只很小的鸳鸯在跟着妈妈游泳呢,非常可爱。

走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座长亭边。这座亭子的名称有点特别,叫“我心相印亭”。此亭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亭的正面朝向西南方向。亭始建于清代,为三开间歇山顶式混凝土亭,面阔15.1米,进深4.5米,高7.2米,前有走廊,后有粉墙,粉墙正中间有一圆门洞,两边墙上各有一花式窗。后在亭的左右两侧各添建一半亭,如同两翼,使之有开有合,更见其多姿别致。亭的四面均悬有牌匾和对联,正面上悬红底金字牌匾,上题“我心相印”四字,两侧柱上亦是红底金字对联:“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为周而复题写。“我心相印”是佛教禅语,意思为“不言语,彼此会意”,也即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亭的背面楹联为:“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亭东边上悬的牌匾题有“倚红枕碧”四字,柱上有蓝色对联“欲睹一轮潭底白,正移三岛海中青”;西边牌匾题有“醒奕诗魂”四字,柱上蓝色对联是“曲岸烟笼正飞花入户,寒潭影息仍落月窥窗”。


这里游人特别多,因为此处有一美景,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西湖的代表,一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即为此景。往亭正对着的湖面上看去,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可以看到有三座像宝葫芦样的石塔,名为三潭。这三座塔高2.32米,呈等边三角形分布,边长为62米。塔为圆柱和覆体基座,分上下两层,下层球状中空,环塔壁分布着5个圆形小孔,孔边饰有浮雕;上层六面柱状中空,每面开有方形洞。塔刹为葫芦状。三塔造型独特,比例匀称,历来被视为西湖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三塔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相传为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钱塘县令杨万里取葑泥作埂,在原三塔处围成一个放生池。明初三塔被毁,现为明万历年间遗存。


三潭是湖上赏月的极佳之处。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园中的管理人员会乘船到达三座塔,在每座塔内中心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远看像月亮一样。每个石塔有五个洞,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亮,加上倒影共有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站在亭旁,还可以欣赏到远处的美景,重峦叠翠,壮观的雷峰塔屹立于绿树丛中。

小瀛洲外围是环形的堤埂,堤内为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东西向有堤与小岛相接,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从高处看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观。

从亭中圆门洞走出去,踏上九曲桥。湖中睡莲的圆圆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有几朵花探出水面,微笑着,宛如温柔恬静的少女般惹人怜爱。水中大的红鱼成群游动,还有很多很多大约有一拃长的白鱼,这种白鱼在西湖各处都能看到。很快便到了一座凉亭旁,这座凉亭坐落于桥中间,里面立有一块石碑,碑的两面均刻有“三潭印月”四个大字,南面是红色字,北面是白色字,为清代康熙帝所题,因此亭被称为御碑亭,石柱上有篆书体楹联“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还有一联是“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靠近水边,有一棵古树,非常茂盛,树身向湖中倾斜着,上面长满许许多多的疙瘩,像是饱经沧桑的样子。

走过一段九曲桥,迎面一块陆地上有好多建筑,有“花鸟厅”“木香榭”“迎翠轩”等,显得古色古香。高大的樟树投下斑驳的日影,到处是一片翠绿。一座四方凉亭跨于道路的十字交叉口上,南面上悬“南舒”二字牌匾,两边柱上楹联是“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与刚才看到的御碑亭上的对联相同,也是篆书,便写法不同。转到北面,上悬“北畅”牌匾,两侧柱上对联为“三面湖水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东西还分别悬有“东朗”“西清”的牌匾。四块牌匾题名很有韵味。

再往前,又是走在九曲桥上。先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桥,像一个大“口”字,桥中心有一座小假山,上面绿植覆盖。桥的每个角上有一只瓷缸,里面培育着水生植物。这周围的一片水域应该叫“鱼沼秋蓉”,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品题的“西湖十八景”之一,范围包括小瀛洲中轴线南段明代所形成的湖中湖周围。清《湖山便览》卷三中载:“国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后为曲桥,三折而入,为轩三楹,又接平桥为敞堂,进为层楼,环池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增修十八景所称'鱼沼秋蓉’谓此。”

跨过曲桥,又是一块陆地,植被繁茂,假山堆叠。右边有一道带檐的白墙,墙正中间为花式门口,两边各有两个花式窗,窗上镶有“喜鹊登枝”“松鹤延年”等的浮雕图案。左边有一座悬有橙色底上题“春和”牌匾的亭子,亭的样式很特别,外观为“卍”字样,所以叫“卍字亭”,寓意“万方安和”,即四海承平、天下太平之意。这种建筑平面是我国仅有的一个特例。此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2005年仿原样式重修。亭的旁边摆着好多画架,原来是进行艺术画像的,你若有兴趣,可以来一张。

从右边门口走进去,先是一片竹林,右边的是黄色皮,左边的为绿色皮。沿竹径向前走,来到了位于湖边的一处院落,圆门洞上方嵌有“素心清境”四字。墙上有四方花形窗,都雕刻着图案。院中一座建筑上悬“风篁成韵”牌匾,两边柱上悬有楹联“四壁藕花香风入座,三间水榭明月满湖”。


从另一个圆门洞出来,到了湖边。这里有两棵230年和250年的老樟树,还有一棵120年树龄的日本五针松。

我又踏上了九曲桥往前走。桥上建有几座凉亭,先是“亭亭亭”,原名为“百寿亭”,为方形攒尖顶桥亭,柱上悬有对联“两岸凉生孤叶雨,一亭香透藕花风”,为清末著名的儒将彭玉麟所撰。明聂大年诗《三潭印月》中有“织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句,亭名由此而来。往前,湖中有一块高大的奇石,称作“九狮石”,高3米。江南的园林大多装饰具有“漏、透、瘦”的特色的太湖石,此石玲珑趣致,仔细看,似有九只小狮子盘叠嬉戏。

往右拐,有一座建筑,为歇山式敞轩,上悬“湖毓高行”四字牌匾,由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所书;两侧柱上悬有蓝色对联“来往游人须知爱惜花柳,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是由以左腕运笔而名闻遐迩的当代著名书法大师费新我撰写的。走进里面,见有齐周华、黄宗羲、杭世骏、吕留良等人的介绍。齐周华(1698—1767)天台人,清康雍乾年间一位以文章、气节名世的奇士,也是一位文学家、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平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锲而不舍地为吕留良鸣冤,坚持独抒己见。黄宗羲(1610—1698)余姚人,明末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之父”。杭世骏(1695—1773)杭州人,清代文人、书画家,科举入仕后为官耿直,修志不曲笔。乾隆八年(1743)上疏直谏遭贬,遂隐退西湖致力于学术,著作颇丰。吕留良(1629—1683)桐乡人,明末清初诗人、出版家和时文评论家。他反抗清庭压迫,隐于乡间行医授学。他过世约五十年后,受反清案牵连,藏书和著述多被焚毁。另外还有一些三潭印月的石刻画。

从北门口走出去,回头一看,见门楣上方悬有“先贤祠”的牌匾,两侧柱上有对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这先贤祠原是清朝彭玉麟退省处,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作浙江先贤祠,前面介绍的四位人物都是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浙江籍学者。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改建的。

往前走,又有一座建筑,上悬“三潭印月”匾,两侧柱上悬有长对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湖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这副写景、感怀、抒情的长联为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首领康有为(1858—1927)所撰,此时,康有为已届暮年,看透种种历史旧迹,壮志已泯,雄心不再,面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心若止水。此联是康有为的女弟子、书法家萧娴(1902—1997)八十二岁时补书。正对门口,有一大面三潭印月的漆画,亦作室内屏壁。

稍往东边,有一座碑,上面刻有毛泽东手书康有为旧联,就是刚才所说的康有为撰写的那副长对联。字为蓝色,可以看出毛体书法的那种潇洒豪放、纵横驰骋、龙飞凤舞的特色。1954年春,毛泽东主席来游三潭印月,在此驻足凝视着康有为的长联,吟诵起来。读罢,毛泽东感叹道:“景情融洽,佳作!佳作!可惜康有为的心情灰暗。”他叫秘书记录下来,回去再研究。时隔四年,毛主席对康联作了认真研究,有意识地去年中间“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句,将“阅”改为“历”,“更”改为“欲”,并书之。此幅草书作品似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若空中游丝,池边细柳,给美丽的三潭印月留下了一件难得的墨宝和流芳千古的一段逸事佳话。


再回到曲桥上,桥边角上有一座特别的凉亭,叫作“开网亭”,名字也有点特别。此亭为不多见的三角小亭,两面临水一面通道,取佛经中“网开一面,放生而去”之意。所悬牌匾题字落款为“八十二叟钱松喦”。钱松岩(1899-1985)是江苏宜兴人,现代中国画家,40年代曾用名岩庐主人。父为晚清秀才,设私塾为业,他8岁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5岁开始写生。1918年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胡汀鹭影响,钻研石涛、石溪、唐寅、沈周画艺,并接触西画技法,技艺日益提高。他一面博览历代名画,广交书画朋友;一面刻意临摹名画,曾对一幅石溪真迹临摹3年,又临摹唐寅、石涛等笔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奠定了他的传统绘画基础。柱上对联是“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

跨过曲桥,沿林间小道,我来到了湖边,这里是小瀛洲的最北边了。我走到“三潭印月”殿的北面,从北边来的游客就从这里开始往南游览。殿四面抱厦,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小瀛洲”三个大字,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两侧柱上悬有楹联“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人壮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走到里面,迎面是一道影壁,上悬“天水合璧”匾额,下为“乾隆二十五年西湖全景图”。两侧柱上有对联“乐事与人同坐来水面层轩鱼跃鸢飞观道妙,胜情因地远悟澈印潭秋月天光云影豁诗心”;其前两根柱上左右相对也悬有一副对联“潭影湖光浑万象,山容水意自天然”。两边墙壁上悬挂着“题名景观发展简史”和“西湖十景”、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的介绍等。


沿着湖边环道逆时针行走,透过树隙,看到对面山上一座巍峨的楼阁耸立着,周围还有一些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往前走不多远,发现有一棵155年树龄的南川柳,平均冠幅12.25米,树高10.3米,胸围1.9米,也算是柳属中的老者了。

前面有一座八角凉亭,叫“摇碧亭”,柱上有对联“春色含烟迷画景,秋风指露孕诗情”。又走了十多分钟,转回到了“我心相印亭”处。来到码头,乘游船回到了岸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