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域高原迎新生 组画《西藏和平解放》手稿创作谈

 艺术之态度 2021-08-10

文/崔晓晓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这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一件大事。70年来,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在旧西藏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百万农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依法拥有并享受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民主改革和成立自治区,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西藏7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的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以此为时代背景创作了组画《西藏和平解放》创作手稿。


  1951年5月23日 · 北京    纸本综合材料   28.3x18.8cm

     《1951年5月23日 · 北京》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取材于“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签字仪式”历史照片创作的。这张照片的原片是黑白照片。创作时将画面定格在暖色调,寓意西藏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从此走向了光明,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西藏百万农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此开启了西藏走向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这幅作品画面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暖红色调衬托出庄严、神圣的签字仪式。这幅作品尺寸不大,表现这幅作品不仅是还原照片里所叙述的内容,而是在还原历史的属性外,并以写意概括的手法表现了签字仪式情景,象征着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辟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道路。 

 

   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      纸本综合材料     28.3x18.8cm

     《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这幅作品是根据相关历史照片创作的。画面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布达拉宫门前的情景。背景是布达拉宫,整个画面以暖色调作为总基调,画面近景、中景、远景大部分是以行进的解放军队伍高举红旗经过布达拉宫的情景。画面的五星红旗有意处理成虚虚实实的动态感,表现行进的队伍是在一种热烈的、喜庆的气氛中行进。行进的队伍是以剪影形式来处理,这样处理使背景与前景形成空间关系,从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出人民解放军威武雄壮的气氛。


  第十八军入藏部队     纸本综合材料     28.3x18.8cm

      《第18军入藏部队》这幅作品是表现的是,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入藏部队进入拉萨八廊街。这幅作品我采用了竖幅式构图。画面近景是敲锣打鼓的行进队伍,中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吹着军号行进的场面,队伍两侧站满了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藏族同胞,画面以暖色调表现雄壮行进中的队伍热烈而喜庆的气氛。在画面中我有意强化了画面的气氛和视觉感受,从而衬托出藏族同胞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喜悦心情。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纸本水彩    18x13cm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幅作品采用了水彩媒介材料进行表现。画面以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群雕作为前景,背景是解放纪念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始建于是2019年3月28日。这一天也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该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人民砸碎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枷锁,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恢弘画卷。西藏的和平解放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使西藏人民从此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西藏的和平解放在西藏民族历史上和我国民族关系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组作品里我以还原历史、客观的再现历史为前题,以我的艺术视角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从而使画面具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视觉图像。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不是单纯的还原历史,在某个层面上看画面呈现出还原性和写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能融入绘画主题,这是需要艺术家进行主观地创造,展现出自己对画面的感受,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色彩上,以及画面构成上,创作出新的审美图像和样式,这样才能显现出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最忌讳多人一面。坚守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是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艺术品格,也是衡量艺术家创作的路能走多远。当今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模仿,而是需要有明确“辨识度”的艺术风格,或者说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这是个学术课题,也是我在艺术创作中一直所追求的。

       翻开美术史,什么是艺术的核心有明确的答案。没有个性,千人一面的作品,不是艺术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创造,画了一千年还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徘徊,艺术就没有发展,更不能产生新的图像样式。从艺术创作规律上看,模仿不是不需要,是需要,而且是特别需要。前提是在先期的基本功训练上,模仿、写生基础是必须打好的。有了扎实绘画基本功,必须向创造型转变,这是走向艺术成功的唯一通道。否则,画到最后甚至与艺术关系不大了,也注定走向千人一面的画风,更不会推动美术史向前发展。

2021年5月于沈阳涂墨草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