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堂的建筑要素

 廿氏春秋 2021-08-11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作者:郑四方 

美国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一切建筑都是地区的建筑。” 而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祠堂的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原地区的祠堂以四合院祠堂为代表,在变化中求统一,体现实用理性精神;江南地区的祠堂以天井院祠堂为代表,乐天和美,繁复华丽。

在此,我们仅就目前存世最多的三进两院式祠堂作为案例说明。

祠堂在后世不断演变,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功能和意义,大致说来,有这么几条:一是祭祀祖先先贤,这是祠堂最原始的本意;二是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的场所,因为其场地广阔,且是全族人的精神纽带;三是族长与族人共同商议重要事务的场所,因为其浓厚的历史感和权威意义;四是晚生子弟们读书学习的场所;五是实力与形象展示的场所,因为其样式、用料、楹联等,都可显露一个家族的底蕴和审美倾向。

祠堂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祭祀和议事,因此其主体部分是堂,可分为前堂、中堂和寝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可分为前堂、中堂和后堂。前堂又称为“前门或大门”,第一进前堂就是宗祠大门,一般来说宗祠大门上有匾,写着宗祠名称。第二进是中堂,又叫拜殿或祀厅。中堂的前檐完全敞开,是全祠最开阔之处,从功能上来说是供人们在此举办各种仪式,包括祭祀、议事、婚丧嫁娶等。第三进是寝堂,又叫寝殿,是祠堂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堂中陈列摆放先祖的灵位,供祖先灵魂休息。

三进两院式祠堂图示:1.前门;2.中堂;3.寝堂;4.泮池;5.风水林;6.照壁(以山东威海丛氏祠堂效果图为例)。

泮池:是祠堂广场上的水池,一般是月牙形,它存在的意义至少有三个:1.泮池原本是用在学宫礼仪性的设施,因为考取秀才才能到县里的学宫深造,叫做“入泮”,因此很多祠堂的门前广场上设有“泮池”,这里面有一份让族中子弟能够读书成才的期望。二是泮池有水,在传统文化中有“水能生财”的说法,门前有水即为有财。三是古代祠堂多为木质结构,加上年代久远木材干燥,容易起火,所以设有泮池方便救火。

牌坊:是为了彰显被嘉奖的先祖功德名望所设立,大多为道德或功德牌坊。用以表彰显宦望族、忠义之士和贞节之妇的一种荣誉建筑,立于被表彰者的住宅前面,是独立的建筑物。后来,有的官僚望族就把这种建筑造型运用到自己的住宅建筑,一般放置于大门前面,上面写家族历史和表扬性的文章。

戏台:明清时才出现,一般与大门相连,走到中庭后回头观看。古人认为人的灵魂不灭,祠堂是人神共处之地,演戏一般是为了求祖先庇佑。

戏台上表演的大多是忠孝节义的事情,但后来演化成族人的娱乐场地。

风水林: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社神崇拜。《礼记》言:“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由此可见,“社神”是土地神,在农耕社会里,土地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社神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神袛了。但社神很难寻觅,就需要找到实体依附为“社主”。《墨子》言:“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位。

照壁:又称之为“萧墙”,当祠堂位于内街无法面对泮池,或者祠堂内需要遮挡时,往往会建造照壁。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鬼魂只会走直线,打造照壁可以不让鬼魂进入,所以也多在照壁上描画麒麟等瑞兽,以镇祠堂。照壁也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19年4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