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一卷古书,品茉莉茶香

 老五讲故事 2021-08-13

读书须在落雨日,品茶当坐竹林中。
春雨在三月终于落下。这是最能引发感怀的日子:约三五好友,在庭院的草庐闲坐,或读书、或畅聊,或品茶——茶一定要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据说原产于印度,在中国南方也有种植。因为我生在北方农村,茉莉花自然不曾见过。然而我对它的香味却并不陌生,这主要源于我父亲对于茉莉花茶痴迷地喜爱。浓郁的茶香混合着花香,伴随我的同年和少年,却伴随了父亲半辈子。
 父亲嗜茶,却并不懂茶,谈不上品,因为他喝茶绝不讲究,甚至有些将就。《红楼梦》里的妙玉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让我很生气,一个富豪人家豢养的姑子,也敢这样大言不惭地品评饮茶吗?这完全是对劳动人民的歧视。父亲和一同在工地上干体力活的工友们,大抵绝没有那般闲情雅致品茶,喝茶图个过瘾,甚至有超过一升的大杯子。照妙玉的说法,岂止是三杯?八杯十杯都不过瘾。父亲和这些工友们并没有太多的见识,当然也不认识妙玉,对她关于品茶的论断自然完全不知晓。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一把“高碎”的茉莉花茶扔进茶缸,然后用一壶滚烫的开水冲起,紧接着凑上嘴猛地吸一口,继而满足地闭上眼睛,享受起每天最惬意的时刻。

他们所用的茶缸也极低廉,有的直接就是吃完罐头的大玻璃瓶,且不说比起妙玉的翡翠杯子,就连乡长、镇长的瓷茶杯也比他们的杯子奢侈。中高端一点的茶杯是获奖的奖品——特大号的搪瓷缸子,缸子外面那个大大的“奖”字闪闪发光,一般是红色烤漆,经久耐用,长时间风吹日晒不会掉落。用得久了,缸子的外面倒还干净,里面的茶垢先是变红,继而深红,终于变成黑色。对于父亲那一辈人,比试谁的茶瘾大,只须看杯子里的茶垢便可分出伯仲了。
当时的茉莉花茶并不像今天这样包装精美,最早的是一种绿色纸质的包装,封口处用订书钉订上,连浆糊也省了。每次茶叶喝完,父亲就会支使我去买,两元左右的价格,非常便宜。家里来了客人,也用这茶招待。父亲手里拿着搪瓷茶缸子,和客人一边说话,一边抽烟,整个屋子都是茉莉花香,以及浓浓的香烟的味道,还有他们聊天的快活的空气。
这是属于中国最普通劳动者的茶话会,讨论的氛围很好,大家毫无顾忌地说着一些事情,我也时常参与其中。与茶叶相对应的平等的、自由的交谈以及交谈中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对我的影响甚巨。以至于我到了外地求学谋食,实在无法排遣乡愁的时候,就总能回忆起这样的“茶话会”来,却因为没有那股熟悉的、浓郁的茉莉花茶香陪伴而引以为憾。
事实上,茉莉花茶也并不平庸,据信末代皇帝溥仪最爱茉莉花茶,每天早上起床之前,太监早已将一杯茉莉花茶冲泡完毕,只等他起身。

家乡的好友郭大哥是我见过的最懂茶的人,之前开过一间茶社的,时常聚集起家乡一群爱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抽烟,品评人间,那种父辈们交流的惬意又一次重现。好景不长,茶社因为房租上涨而不得不忍痛关闭,郭兄又不忍放弃这最爱的茶,更不忍疏离那些翘首以盼的茶友们,便在网上开店,通过网络再次聚齐人气,以茶会友兼品评天下。
我时常跟郭兄讨买熟悉的茉莉花茶,每每茶来,清香裹挟着茶的淡雅,让挥之不去的乡愁在空气和脑海中萦绕,经久不散。和网上的家乡好友们聊天,似乎又回到了父亲他们的茶话会上,他们说着我最熟悉的方言,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茉莉花茶香……那一刻,缺失的心被补浑全了。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那一缕浓香,一缕乡愁,如同一个个的经典,完全融入那一杯浓浓的茉莉花茶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