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济‖坐席

 阿马劳次 2021-08-13

◎坐席

经历过太多的刀光剑影,面对挑战,心会显得游刃有余;混迹于繁华喧嚣大都市久了,总会向往宁静无比的乡村。

我的故乡在乡下。元旦节假日,乡下又热闹了几天。结婚的结婚,祝寿的祝寿,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喜气。故乡虽远离县城,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就像桃花源记里面的那一份净土。

元旦这天,故乡的一小伙与重庆一姑娘喜结良缘。虽然朴素的乡村还保留着一些残缺不全的习俗,但是像什么背媳妇进门、跟媳妇洗脚、哭嫁这些习俗早已被乡亲们浓浓的祝福所替代。反倒是鞭炮、烟花、欢喜的曲子在这山谷一回荡,不一会儿,便是乡亲们更衣穿鞋、有说有笑竞相喝喜酒去了。

当然,那天我也不例外,照旧跑去凑了个热闹。酒席是在一个土坝子里展开的,大冬天烧上两堆柴火,整个坝子在柴火光的散射下,客人们冰冷的身躯感到无比温暖。

坝子上六张桌子,四四方方;二十四条凳子,虽面如土色却干净如初。不一会儿,“厨师们”一展他们的手艺,什么腌菜肉、荷包肉、肘子肉、八大坨一一呈上来。乡亲们也不装斯文,用嘴咬开了啤酒盖,提瓶便说:“来、来、来······喝,喝,筷子伸长点,不要装斯文哈。

我们一边吃,菜还在一边上。喝酒的乡亲们相互之间唠几句家常,关心哈今年外出务工赚了多少钱,明年又去哪儿务工。一小碗酒下了肚,一大片肉进了嘴。就这样,吃得开心,喝的尽兴,没有任何拘束,也不像星级餐厅吃饭那样上行下效、套话漫天的吃饭场面。那天那一顿饭,我吃的从未有过的舒适喝从容。

回来的路上,我千头万绪。这一顿饭,好像吃出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又让我模模糊糊的懂得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饭局也许只是一次回光返照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马济,男,90后,笔名枫晴、葳蕤,土家族,四川宣汉人。从小喜欢写作,尤其酷爱诗歌,其作品散见于《散文诗》《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流派网》《红袖添香》《风起中文网》《长江诗歌》《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大巴山诗刊》《齐鲁诗刊》《川东文学》《新宣汉》等网络报刊杂志。我的诗观:写诗对我而言,只是抒发内心的情感罢了,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面对繁琐而厚重的文字,诗歌往往显得简单、凝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