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贺知章的乡愁

 zzm1008图书馆 2021-08-13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图片

图片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他37岁离开萧山,在京城长安为官50年。他经常会在梦里面回想起少年时期,在故乡的湘湖摸鱼捉虾、采摘菱角等情景,并在86岁回家时,写下诗歌《回乡偶书》《柳咏》,字里行间无不凝聚着他心中的乡愁,且因富有生活情趣被人们代代吟诵。
“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公元744年初春,在大唐朝廷任秘书监的86岁高龄诗人贺知章,因得了一场感冒,更加思念故乡萧山了。病好之后,他就向玄宗皇帝奏本,提出想辞职回家修道,颐养天年。唐玄宗虽有不舍,可考虑到他思乡心切、年老有病便恩准了。大年正月初五,为官清廉的贺知章,把京城的家宅捐给朝廷,两袖清风地带着儿子贺孚离开长安。一路乘船坐轿、跋山涉水,二月下旬才到达湘湖之滨的故乡。
“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地处萧山城西的湘湖,在黛色的群山中,荡漾着一片浩渺的碧水,犹如天宫遗落人间的一面宝镜,清澈而明净。令踏上故土的贺知章心情激动,听着熟悉的乡音更是百感交集。因为乡村变化太大,在文笔峰下,白发苍苍的他有点迷路了,便向路边的孩童问路。
当孩童问贺知章是谁并告知路后,他回到故居便赋诗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也成了诗人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贺知章回乡时,春意盎然,柳叶初发,他在萧山南门外的河边,看见一棵特别高大的柳树,触景生情,就写下了回乡后的另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与《柳咏》两首诗,不仅体现了贺知章的诗歌写作水平,也抒发了他的乡愁与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
贺知章在故乡(现杭州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有3间老屋,
早已破败不堪。当地的曾县令奉皇上旨意,带工匠来为他改建千秋观。贺知章想起回来过棣上河时没有桥,乘渡船过河收费又高,便说:“与其花钱给我修观,不如给村里百姓建座桥吧。”曾县令因河上的渡船主是弟弟,造了桥就收不到摆渡费了,故听完诡辩道:“皇上下旨修的是千秋观,如今改为建桥,岂非抗旨不遵?”曾县令用一个“拖”字诀应付,让贺知章气得生了病。
     过了段时间后,曾县令跑到奄奄一息的贺知章床前道喜,原来皇帝下旨:说等贺知章百年之后,要在千秋观中立像祭祀。贺知章没有表态。当晚,病入膏肓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低声嘱咐一番,贺孚点头应允。随后,一代大诗人贺知章溘然长逝。
不久,贺孚请来一位中年文士,去询问曾县令造桥之事,开始曾县令仍坚持要修观立像。文士对曾县令讲:“贺老生前有遗嘱,他的心愿是不建千秋观,经费用来造棣上河的桥!至于立像,可以立在原来的一间旧宅里。”曾县令得知眼前文士竟是贺知章提携过的大诗人李白,才开始造桥。
造好的桥全长12.6米,宽1.68米,高3.3米,东西两端分别设11级和12级踏跺,桥面由3块石梁组成。李白为桥取名“思家桥”,还题写了潇洒飘逸的“思家桥”三个字。
多年前,萧山的乡亲感念贺知章的恩德,把史家桥村命名为知章村,新建了贺知章艺术馆、知章公园,并各有筹备造贺知章纪念馆。特别是把一所学校命名为贺知章学校,组织学生师生吟诵贺知章的诗篇,使学校成为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经历富有诗意的学习生涯,让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职业经历。
贺知章不为自己修屋立像,执意要造的“思家桥”至今仍在,不仅造福乡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本文照片由徐忠友摄)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