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麻莱人的民族团结之歌——部分老同志访谈录

 思音图书馆 2021-08-13

青海新闻网讯 曲麻莱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真正是世界屋脊上的极地。1952年,随着中共曲麻莱工委的成立,五星红旗插在了色吾河边(老县城所在地),从此,亘古千年的草原开始谱写新的历史。

值此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笔者几经周折,采访经历了曲麻莱建政或长期在那里工作过的李学文、普麻、刘文璞、仁措、柏杨等老同志,听他们谈历史、话发展、思和谐,回忆曲麻莱建政初期的艰苦岁月,回忆汉藏干部群众风雨同舟、经历各种考验的点滴事迹和由此而产生并影响了几代曲麻莱人的“色吾精神”。

“帐房里第一次挂上了毛主席像”

那是建政初期的第一个冬季。曲麻莱工委刚刚在色吾河畔“安营扎寨”,就派出了宣传队。当时,这里的藏族群众,脑海里还深深地印刻着反动军阀在扎陵湖畔大屠杀的记忆。他们还不了解党,不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不了解新生政权和旧政权到底有什么区别。

显然,第一次派出宣传队,将给当地藏族人民留下我党的第一印象,意义十分重大。曾经是宣传队队员的刘文璞清楚地记得,当时,派到然仓部落的宣传队,赶了两天路,才在曲麻莱河边的莱央地区找到了群众。由于当地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瘟疫和流感,部落头人和一些有钱牧户早巳搬离疫区。山沟里,到处是散乱的牛羊,帐房内,都是横躺蜷卧着的病人。在风雪中颠簸了一天的宣传队员们,一下马,没顾上喝口热茶,只啃了几口已冻成冰块的干粮,就开始了没有集会没有演讲的第一次宣传工作。

宣传队长,是一位十五岁就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干部。他带着翻译,组织还没有染上流感的群众,踏着盈尺的积雪,从一个个山坡上把散乱的牛羊赶进羊圈。年轻的医生带着其他队员,逐个帐房给病人送药、打针。他们奋战了一夜,在黎明时分,又听到从几处牛粪堆旁传来的细微呻吟声,有老人也有孩子。怎么办?“背”,几个人异口同声、掷地有声。他们把这几个被丢弃的重病牧工和穷苦牧民,一个个背回了宣传队的帐房,打针治疗,日夜守护,最终从死亡线上救回了他们的生命。短短二十多天内,一百多名病人恢复了健康,走出帐房,重新拿起牧鞭。当地牧民称“黑疫”的传染病被控制了,牧民帐房里第一次挂上了毛主席像。“共产党给草原派来了新汉人、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吉祥”的颂扬像长上了翅膀的鸟儿,很快从然仓部落飞往曲麻莱四面八方。每天都有人牵着马、带着礼物来请宣传队、来请“曼巴”(医生)到他们那里去工作。

“藏族孩子的'汉族爸爸’,汉族孩子的'藏族妈妈’,共同家园里的共同奋斗,不断凝聚着两个民族间的血肉真情。”

1960年1 0月初,藏族女干部弋西拉毛(玉树州解放后选拔培养的第一批女干部之一,当时任曲麻莱县妇联主任)产子后去世了。新生儿嗷嗷待哺,而弋西拉毛同志的丈夫这时还在剿匪前线,境遇十分困难。这时,一位年轻的汉族干部立即主动承担起了取牛奶的义务。他每天步行往返近20公里,风雨无阻,从不误时。为保证孩子吃饱、吃好,不断奶,他爱人回原籍分娩、自己生病发烧也没耽误,一直坚持到情况好转。

1961年,县医院护士李淑珍分娩后胎盘滞留引起大出血,因为没有任何急救设施,李淑珍不幸去世。而此时,新生儿小脸蛋儿冻得发紫,身体逐渐冰凉。紧急关头,藏族妇女柏杨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出生不久的孩子交给家人,把这个汉族婴儿抱进自己温暖的胸膛,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婴儿的生命。为了使孩子记住这民族间的深情大爱,汉族父亲为他取名建党。如今建党已是40多岁的人了,仍然不时地受到藏族妈妈的关怀,他经常说,自己尽管失去了生母,但没有失去人生最不可或缺的母爱。

1964年,一位浙江籍干部的家属突染重病早逝,留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曲麻莱无人抚养,听到这个消息,藏族妇女才仁措毛伸出温暖的双手,孩子在她的怀里渐渐地长大,白白胖胖,活泼可爱,她与孩子建立起浓厚的母女情。孩子要回原籍了,才仁措毛知道,孩子的家乡比曲麻莱好,她含泪忍痛送走了孩子。伟大的母爱,架起两个民族间的血肉联系。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产生于曲麻莱的'色吾精神’,见证了谁也离不开谁,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曾经,省里有关部门对曲麻莱干部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普查。普查结果表明,由于长期缺氧和缺乏绿色食品,接受检查的人,百分之百患有高山不适症和其他多种疾病。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曲麻莱,在极地高原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默默耕耘,埋头工作。

建政初期,曲麻莱县积贫积弱,大多数群众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各种社会事业更是一片空白。经过多年的发展,曲麻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同志清楚地记得,到1974年,全县牛羊存栏达到104万头只,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牲畜超百万县之一,受到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的赞扬。中共曲麻莱工委自进驻色吾沟的第一天起,就号召干部同牧民群众交心,做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干部与群众、藏族与汉族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年过去,曲麻莱各级干部一直用至诚至爱、互相尊重、团结共进、彼此关怀的原则,处理干部与牧民、汉族与藏族的关系,从而开创了一个水乳交融、和睦相处、藏族和汉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这就是曲麻莱人引以自豪的“色吾精神”。

老同志们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曲麻莱,政通人和、民族和睦、草原兴旺,一个新兴、繁荣的草原新城矗立在黄河源头……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伟大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曲麻莱人,在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征程中传承、弘扬和发展了“色吾精神”。

多年来,在曲麻莱这片土地上英雄辈出:建政初期的先进工作者张训、张继骞,全国公安工作模范杨明,“沥尽肝胆为人民”的医生李培祥,民兵英雄德才,全国“三八红旗手”、高原上的好“曼巴”仁措,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角洛,先进生产者增周文加、李文久,不久前刚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的寇连善等等。他们是曲麻莱人的杰出代表,是曲麻莱“色吾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曲麻莱人”不论是干部职工,还是牧民群众,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深化民族感情,巩固民族团结,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生死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象征和睦相处、团结合作、开拓进取的“色吾精神”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作者:永红)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