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走弯路了!青少年双相患者减停药物、回归校园需要这份指南

 晴日心理 2021-08-13

大众对抑郁症、焦虑症及强迫症相对比较熟知,可对于另一种患病率逐渐攀升的精神心理障碍,人们仍很陌生——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做双相障碍双相抑郁

很多青少年、学生患者首次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时,很多父母一头雾水,从没听说过这个病。由于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时间展开详细解释,家长们只好上网搜索;一查,原来这是大众所说的“躁郁症”。

而且,互联网信息的可信度参差不齐,很多关于双相障碍的说法比较落后、片面,整体传递出比较悲观的一面。比如“预后不良”、“需终身服药”、“属于重性精神病”、“遗传度高达80%”等,甚至不少精神科专家也这么讲!

这像一道晴天霹雳,患者家长非常焦虑、恐惧。仿佛只要得了双相,孩子和整个家庭就等同于被判了“无期徒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家长也因此出现了焦虑、抑郁症状,甚至有轻生念头,家庭气氛极度压抑。很多父母知道这样的气氛并不利于孩子康复,但只要一想到这个疾病“难康复”,就止不住叹气、流泪。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烨华,他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其父亲在电梯里抱头大哭,母亲更是万念俱灰,跑到30多层高楼的天台上想一跃而下。幸好她想到了无助的儿子,及时恢复理性,才打消了轻生念头。

可点击回看烨华妈妈的自述文章:孩子初中被诊断双相,4年漫漫求医路,艰难坎坷,始见光明

其实,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目前越来越强调综合化干预的精神医学来说,双相障碍的康复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悲观。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大量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通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最终回归校园和社会,实现停药和真正的康复。

即使不能接受我们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也不代表无法停药,更不代表无法康复。

国内知名的双相障碍诊疗专家、北大六院主任医师马燕桃曾公开表示,如能尽早治疗,遵循规范化、个性化原则,双相障碍症状达到完全化解,是可以减停药物,并非需要终身用药。

点击可浏览:【好文荐读】北大六院马燕桃:双相障碍可化解,并非需要终身服药

所以,双相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家属对此缺乏理性、深入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帮助孩子康复的过程中方法不当、走弯路,错过了治疗时机。

根据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临床实践,我们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病理性记忆所致。

虽然我们的系统化心理干预非常高效,但目前难以普及。而且,只要家长意识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有意识地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一样可以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而且,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其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毫不亚于、甚至大于精神科药物治疗!

因此,我们总结了临床中的突破性的发现,通过文章专栏和视频专栏(共有2季)深入介绍双相障碍最新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希望帮助家长免于恐惧,患者加快康复。

识别图中二维码

跳转到【何日辉“疗”双相】

第一季视频专栏

【何日辉“双相第一季视频专栏的部分内容:

- 双相情感障碍等于“精神病”吗?

双相障碍属于6种“重性精神病”之一,但这只是精神医学的“标签”,不代表孩子就是“精神病”

- 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不是遗传因素主导的?

双相障碍通过表观遗传机制遗传,后天可逆,成长环境中的心理社会因素才是关键

- 孩子发脾气、打人、砸东西,这就是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吗?

这往往是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不是真正的躁狂发作;“激越”与“易激惹”常被混淆

-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受了点打击,突然就变成双相了?

孩子早就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发病前的某次打击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双相、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为什么不同医生给孩子下的诊断不一样?

精神医学仍停留在症状学诊断,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诊断便发生变化,但主要根源仍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 患病后,孩子厌学、休学,家长怎么做能让他们更快重新上学?

绝大部分青少年患者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家长应意识到背后的心理根源,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状态

- 孩子得病后整天打游戏、玩手机,这到底是不是“网瘾”?家长该怎么办?

这是患者主要的解压手段,强行阻止后果可能更严重,情绪症状缓解后会迎刃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