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夜出租车——伦敦移民的故事(二)

 NaNaInUK 2021-08-14

❀ ❀ ❀

【探索文化| 英国故事

上次写了两位伦敦新移民的故事后,很多朋友表示喜欢了解这种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今天继续分享三段听来的人生,是新移民的故事,也是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缘由:每年我都会做几次意大利旅行,每次回伦敦都是选择晚上八点多的航班,因为这样就能和回去国内的朋友差不多同时间坐飞机。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算上时差,再算上其它耽误的时间,到达伦敦出了关,大约会在十点半到十一点之间;而从机场五号航站楼到我家,又得一个多小时。
于是,我有幸坐了好多次深夜出租车,有幸听到了一些故事……



✥✥✥  故事一  ✥✥✥
午夜惊魂记

如果你在八月初去过意大利,一定会理解我盼望英格兰的心情。从四十多度的热情世界中脱身,被温柔的凉风轻拂,飞机晚点一个小时这种事情都不会去介意了。

见到司机的时候已经12点,他是个年轻的印巴男人,感觉刚做这行没多久,依然保持着热情与活力。

英国不到二十度的气温舒服极了,加上又累又困,我居然上车后就睡了一小觉。醒过来,看着车窗外高速两旁的树林,心想:原来我只睡了十分钟啊。可是等下,晃过去一块路牌,我眼花了么?上面怎么写的“牛津 xx英里”。我瞥一眼认真开车的司机,默默拿出手机,偷偷打开地图。

我们正在往牛津方向行驶。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知道我们的方向吧?”
对方的表情十分严肃且认真:“我知道我知道,我来的时候机场那边在修路,我绕了一大截,所以现在我们要绕过去。”
“那个,我们是不是绕得太远了?”
“我知道我知道,下个路口我们就绕回去。”

下个路口,是真的在修路,于是我们继续往牛津的方向奔。他时不时接个电话,声音太小听不见在说什么。我用手机的最后2%电量打给朋友,大概是太晚了并没有人接。

我集中精神,努力偷听他的电话。他应该在分别打给两个人,其中一个永远也听不清;但第二个他会讲着讲着情绪激动,于是声音不由自主提高,我隐约抓到几个词:暖气、婴儿、不能再晚……

与此同时,他的确在努力尝试每个可以掉头的路口,于是我选择相信他。

后来我们当然成功折了回去,他说的那段路果然在维修。我们只好又绕着伦敦从西到北飞驰半圈,最后从北面回到市中心。

进入市区后,大家的神经都放松下来,他和盘托出自己今天的麻烦:家里暖气坏了,房东去度假,老婆上周刚生了孩子,婴儿被冻得不行。在他不住地请求下,一个修理工终于答应今晚过去。

我像个英国人一样先是祝贺他做了父亲,然后道歉占据了他的时间。最后我问出那句不可避免的话:你是哪里人?
他回答:阿富...巴基斯坦。

我不知道他究竟是阿富汗人还是巴基斯坦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想在我面前做一个巴基斯坦人。那就巴基斯坦人吧,虽然我相信他应该是个阿富汗人,因为那是他的第一反应。

也许他想抹去自己生命中的一段历史,也许他只因为看我是个中国人,毕竟巴铁的传说亚洲人都知道。

我问他工作如何,辛不辛苦?他是我遇见的唯一一位没有抱怨工作劳累的出租车司机,他只是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多赚点儿生活费,毕竟现在为人父了,有一个家要养。

后来很自然也聊到我的工作。他得知我所处的行业后马上热情分享他知道的信息——有个中国人做奢侈豪华游,非常赚钱啊!于是他认为我十分有钱途——“现在中国人那么有钱,这种奢侈旅游利润很好啊。”

尽管我一再解释我不做奢侈游,对方还是不放弃对我的美好祝福,因为在他眼里,大概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富有、都是来豪华游的吧。

终于到家。他说:你这里多好,两站地铁就是市中心,多方便。
我问他住哪里,他说出西北四区一个地名。我诚恳地说:你那里好呀,安静。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方便,我倒是想住到伦敦外。

那时候已经快两点半了,他向我道歉耽搁了时间。我说快赶紧回家看老婆孩子吧。

他苦笑了一下:今天大概四点才能到家了。


✥✥✥  故事二  ✥✥✥
我是库尔德人
在伦敦,“你是哪里人”或者“你是哪个民族”这个问题每天都发生着千万次,因为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

但有的民族因为一些缘由,不太好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那天的大伯犹豫半天,嚅喏地说出了“土耳其”。我察言观色,问他:“您是库尔德人吧?”

他眼睛亮了。“对,”他说,“我是库尔德人!”

库尔德大叔面容刚毅,身材矫健,我没继续探寻土耳其和库尔德的恩怨情仇,将“采访”转入市井。

库尔德大叔对伦敦的道路非常熟悉,连导航都没用,穿插于各条小巷间,循着最短的路线顺畅前进。大叔的脑子就是高阶版导航地图啊。

一问之下,果然已经做这行有十几快二十年了。大叔很小就随父母来了英国,一大家子人生活还过得去。成年后大叔去了工厂上班,他对那段日子无限怀念。

“真是好日子啊。”他说这话的时候,刚毅严肃的脸上浮起一个笑容,不晓得是不是想起了年轻时的某位姑娘。

“开出租的收入还行吗?”我问的是不是越来越上道了?
他说:“马马虎虎,很辛苦。”
“那干嘛转行,不继续在工厂做啊?”
他看了我一眼,“后来,全世界的工厂都搬去了中国。”


✥✥✥  故事三  ✥✥✥
我是基督徒

在英国读书时,认识一个来自叙利亚的男生,他是基督徒,毕业后回国任教。几乎所有叙利亚来的学生都是公费,一路念到博士,未来去大学里教书,也算锦绣前程。

前几年很担心他,直到看见他再次出现在社交账号上,才松了一口气。

跟依旧在叙利亚的这位男生相比,离开伊朗的这位基督徒在伦敦做着出租车司机,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但他自己认为是幸运的。

我不是在午夜见到伊朗帅哥(的确很帅)的,那天是去机场送客人。跟帅哥相谈甚欢,他表示可以免费将我带回市区。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因为我还要在机场耽搁些时间,陪客人退税、值机等。但他的善意让我很感动。

当你看到伊朗和基督徒连在一起时,大概就猜到了他离开祖国的原因。他们全家都信仰基督,此刻他与哥哥在英国,妹妹在美国,只剩老爸老妈依旧在伊朗。

“大家过得都不错。”他说,当然这个“大家”指的是家庭的年轻一代。“去年妹妹过来旅行,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

“你与哥哥住一起吗?”我问。
“不,我自己住。”他难掩笑意,终于忍不住晒了出来,“我刚买了一栋公寓。”

我真心实意地表示羡慕。当对方讲出公寓在Euston时,我的羡慕很惭愧地加入了一丝惊讶,因为那个位置不便宜呀,与此同时我更明白了他的骄傲。

“你很能干呀。”
“趁年轻。”——这话像不像咱们常说的?
“其实很累,”他接着说,“我全天都在工作,不过每周我都会休息一天,毕竟我活着不是只为了工作。”

“为什么选这个行业呢?”我开始采访。
“你信吗?我在伊朗也是读过大学的。”他笑着问我。
我当然信,这些年我见惯了来自东欧的大学生们在咖啡厅打工,伊朗大学生开出租也没什么新奇。

“我当时想申请英国的硕士,但由于一些手续问题,没有办法。”他很平静,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如果我想继续上学,只能重新从本科读起,但我负担不起。”

他讲话的时候一直是微笑的。

“后来我想,那就不上学了吧。”

我终究不是职业记者,不知道该接什么话上去,一时间车厢内沉默下来。

还是他打破了这个局面,他接着说,“你刚才问我为什么开出租车是吧?因为这个收入还不错。”

是啊,勤劳工作的人应该收入还不错,毕竟这么年轻就能赚到公寓的英国人并不多。

“父母会一直在伊朗吗?”我问出这个残忍的问题。
“大概会一直在吧。”他说。

告别时,我们互相祝福对方在伦敦生活愉快。他说他一定会的,他开始减少工作,越来越享受这座城市。

❀ ❀ ❀

可能有朋友会说,新移民都要这么辛苦么?就没有那种影视剧里带着光环的成功形象?当然是有的,只是我常常忽略他们,比如我们华人移民,就大多过很好。

下一次,讲个励志的故事吧。
其实我觉得这些辛苦的普通人,也挺励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