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是罗兰·巴特解读巴尔扎克中篇小说《萨拉金》的一部著作,后来,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宣言。 该小说揭露18世纪意大利一种泯灭人性的习俗,阉割少年,使其在舞台上男扮女性表演(有些像当今泰国“人妖),不择手段的聚敛财富…。像这类题材的小说,如果放在今天,搞命题作文,学生们一定会…首先介绍作者背景,接着“提炼中心思想“,继而义愤填膺揭露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本质… 但罗兰巴特转换了解读视角,就是颠覆了传统“阅读”和对作者崇拜,不是向纵深挖掘中心意义,而是把整个“文本”大卸八块,以横向析离、解构、编码,又重新组合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 首先,他把整个小说分解成561个独立单元,他分解的这些单元很令人寻味: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母,有的是一个小段落,有的是将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拦腰斩断,这些大小不一的字句单位就是作为“符号能指”。他通过这500多个能指符号,通过“符号意指”确定为“解释性编码,语义素编码,象征编码,行动编码,文化编码”,这561个语汇都能在以上五类编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整部小说看上去内容复繁,多个线索交织,但实际上就是依靠561个能指符号发挥意指功能,全部被收编在5类编码的意义之中,构造出“文本叙事”的骨架,并且这5类编码相互穿插,形成“互文”而直接或间接指涉,在语言符号横轴上流动。于是就把巴尔扎克这本以时间顺序纵向叙事彻底打乱,那个完整的结构被肢解了,弄成无法凝聚的散乱星群… 这个确实给我國当今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或借鉴…作品是谁写的不重要,甚至可以完全悬置;以时间线条的纵向叙事,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摄,它至少束缚多种可能;文本没有“中心”,我们习惯的“中心”可能是作者的强加…。如果作文摈弃以上桎梏,我国就可能出现很多“诺贝尔”作家… 进步,必须大刀阔斧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