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相、丞相、宰相是有区别的, 我们很多人都把它们搞错了!

 皇家书库319 2021-08-14
国相、丞相、宰相是有区别的,我们很多人都把它们搞错了
有观点认为,丞相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是正式官名,而国相、宰相之类,则是对这一类人的尊称,类似于后世的阁老、国老等。
这个观点广为流传,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所以不管是电视剧或者是民间习惯上的认识,国相、丞相、宰相都是混为一谈的。
那么,这种认识正确吗?
相起源于春秋时期,原本是君王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也就是主持仪式的人,因为礼相当重要,所以国君外出,就会有相跟随,当年齐鲁夹谷会盟,孔子就当过相。
以后演变下来,贵族家里的家宰也称之为相,号称家相,家相在贵族家庭当中权力很大,到战国初期,如韩赵魏等从晋国分离出来,拥有超越国君的特权,他们的家相也从中脱颖而出,从一家之相变成一国之相,相国或者国相、相邦就这样出现了。
从这个层面讲,相国脱胎于家相,正式成为百官之长,则起源于战国初期,是韩赵魏三国先设立此职,以后便慢慢被其他诸侯采用。
而丞相一职,就起源于秦了,秦在秦惠文王时期才设立相国,第一任相国是繆游,第二任才是张仪。
《史记·秦本纪》当中记载:
(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秦国才有了左右丞相 ,施行多相制,从此,丞相作为官名,就正式流传下来。
那么,问题是,丞相此时就是民间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吗?
同样在《史记·吕不韦列传》当中记载: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这句话好像说明不了问题,但奇怪的是不久之后,同样的《史记·吕不韦列传》当中就说:
庄襄王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国相,号称仲父
吕不韦刚入仕就当了丞相,秦始皇继位后,又立马儿加封为国相。
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丞相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百官之长,它上面还有人管着,而这个人就是国相。
所以,在战国时期,国相跟丞相不是回事,它的位子是高于丞相的。
那么,它俩到底什么关系,《说文解字》当中这样解释:
相:省视也,仔细观察;丞:翊也,辅助的意思。
字面上理解:国相有辅助君王,仔细治理国家之意,而丞相,国相的副手,帮助国相治理天下。
两者就是直接上下级的关系。
国相也称相国,相邦,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相国,地位相当尊贵,不小心穿越过去以后,可千万不能把相国称为丞相,否则就是无缘无故的给人家贬官,闹不好还会掉了脑袋。
而秦国,有名的相国就有魏冉、范雎、吕不韦。
到了西汉,秦朝的官制沿袭下来,那时候,相国依旧是最高职务,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任相国并不是萧何,这个人大家都想不到,
他就是西汉战神韩信。
韩信当齐王,经略天下的时候,汉高祖就给他加了相国衔,位置在萧何之上,到韩信死后,萧何才由丞相升至相国,才成为真正的百官之长。
萧何之后曹参当了相国,曹参死后,汉惠帝取消相国一职,但吕雉专权期间,为了提高吕家人的威信,又恢复相国一职,任命吕产当了相国,吕产是西汉的最后一位相国,他死了以后,相国一职才彻底取消,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上。
而丞相,到汉哀帝时取消,以大司徒代替,汉献帝时曹操恢复,再到隋朝取消,唐玄宗时恢复,再到朱元璋时取消,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千六百多年,才彻底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在取消的过程中,拥有相当于丞相职权的官职有:大司徒、左右仆射、尚书、中书令、知政事等。
以后把拥有这部分官职, 即这部分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人,一律称之为宰相,后来这种说法延续下来,宰相就成政治核心圈官员的统称了。
所以,国相、丞相、宰相是有区别的,我们很多人把它们搞错了
什么区别?
正确的说法是:国相起源于春秋,到战国时才成正式官名,级别高于丞相,它才是真正的百官之长,丞相在一定时期内,只是国相的副手。
而宰相,并不单指一个人,而是对一群人的统称。
三者就是这种关系,我也不说电视剧骗了我们多少年,但看电视的时候能指出这种错误,是不是就显得咱们很有文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