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和孩子真的适合做朋友吗?

 木香草堂 2021-08-14

孩子做朋友!”几乎成了年轻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传递着父母的平等、民主、开明、包容的思想。然而,亲子关系的最佳状态真的是朋友吗?

首先,看文明之初的原始亲子关系。看看“父”、“母”、“朋”几个汉字的含义者,矩也。“父”最早出自甲骨文 ,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父亲。母者牧也。寓意是哺育,又细分为喂育和养育喂育是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条件,而养育母亲像牧羊人一般把羊赶出羊圈,找一块水草丰茂的地方让羊吃草,同时牧羊人观察着周围的安全隐患待羊吃饱喝足后,再把羊赶回羊圈“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月在古汉语中就是肉的意思,顾名思义,朋友就是酒肉相投之友,吃喝玩乐相伴。从上述三个汉字的本意来看,父母是生育、哺育和教育孩子的人,负有对孩子进行养育和引领的责任,朋友则是选择的吃喝玩乐的伙伴而已。

其次,看传统文化背景下父命难违的亲子关系。中国传统亲子关系有一些鲜明特征,一是父为子纲,母对孩子婚姻大事、职业选择等终生大事具有决定权孩子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二是遵守家规,过去每个家庭都有一套约束力较强的家,孩子只能无条件遵守,违规后要受到轻重不同的惩罚;三是单向沟通,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要求或希望即使孩子有意见也不能反驳或解释,孩子的想法很少得到表达和尊重。

再次,看改革开放后渴望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涌入,亲子关系开始发生蝉变,保持着父母威严的虎妈狼爸越来越不受欢迎,羊妈猫爸渐成时尚,年轻父母不仅崇尚而且很快接受了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关系的越来越多,遇事主动与孩子商量,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尊重孩子的意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家庭关系实现了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第四,看朋友式亲子关系的实践效果。时代在发展进步,改变传统亲子关系的陈规陋习是必然趋势,但是究竟该如何改呢?崇尚平等、自由、个性等价值取向没错,但许许多多的父母由于没有把握好分寸,孩子平等意识没形成,却形成了自私自利;自由精神没形成,却形成了没大没小;个性品质没形成,却形成了我行我素。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模式,食洋不化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教育引进须防“南橘北枳”,一些所谓新理念登陆中国后,由于“水土不服”明显偏离了其“真谛”,学习别人的东西要学会拿来主义。

家长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家庭伦理、教育伦理来看,父母和孩子是有长幼主次之分的,权力责任有大有小,把亲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等于把父母的权力和责任都变小了,权力小了易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责任小了教育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干预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这或许是众多“熊孩子”产生的真正原因。二是从生活、沟通、尊重等方面来看,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视孩子为朋友是可的。因为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被尊重的权利,在生活中与父母平等对话交流,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和孩子做朋友”在生活等方面是可以的,但在教育和家庭伦理方面就有诸多不妥了,好经切莫念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