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要联系“理”和“事”来看,才容易明白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谈到“道”?也就是它与事、理的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一般而言,我们有了“想法”要去做“事”,是要有“理”(理由)的;如果再问“理”的理的话,古代中国人把它叫做“道”,认定它是做事的终极理由。 由于“道”字的本义是可供行走的大路,有据之可达成目标的意涵。于是,古代中国人就把“道”作为认知领域里的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表达的是人的生存空间里根本性的东西。而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是服务于“经世致用”的,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直接去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结果之一是,中国从来没有因思辨而发疯的思想家。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基于对社会问题的着眼点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其最终的依归“道”也是不同的。第一、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讲给君子听的,为其提供了治乱的方案。 1、着眼点:因为“礼崩乐坏”了,社会才乱。 2、事:吾从周,复周公之礼。 3、理: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4、道:以纲常为道,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等为先验秩序和本然要求。 第二、老子的《道德经》是讲给侯王听的,为其提供了治乱的方案。 1、着眼点:在礼中,包含了太多的私欲和妄作,社会才乱。 2、事:侯王以无事取天下。 3、理:无为而无不为。 4、道:先天地而存在的一种自然机制,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我做一个比拟吧。比如一个人和他即将坏死的盆栽。 孔子发现了,就会批评他说:“你怎么不按照之前安排好的时间点浇水呢(礼)?用心照顾好它吧(仁义),原来它摆在这里挺好看的啊(道)。” 而老子呢,可不这样看。花盆里的植物本来就在野外长得好好的(道),而此人却将它移植回家(失道),然后美其名曰“爱花”(仁),日后仁心逐渐减弱,以责任心要求自己照顾好花(义),毕竟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私心,同时没有道家的“慈”心,后续制订浇水计划(礼),勉强维持,整个过程有悖植物的自动自发的生命机制,随意妄作居多,以致出现这样的结果。 综上可见,两大传统文化思想是明显不同的。道家的道,是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自然机制,是不断变化和起作用的。做事时依归于道,就抓住了根本,从而有充足的行动理由,还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而儒家的道,是理想的纲常秩序和要求。和道家相比来看,儒家的道有主观认定的色彩,而且是不变的社会框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