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共赏】朱志勇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8-16
2020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教育部组织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相继颁布,劳动教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与缺位之后在“五育”中的地位得以再次确立,“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之一,而关于劳动教育在课程层面的建构与教学层面的实施则更成为广大劳动教育研究者与大中小学校关注的重点。本文仅以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教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手册的研发,力图探索贴合《意见》和《纲要》精神,符合中小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施途径。


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行动的方向与标准之所在。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纲要》中表述为如下四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其中,劳动观念指人们对劳动的思想认识,反映人们是愿意劳动还是拒绝劳动,是尊重劳动还是鄙视劳动,是喜欢劳动还是厌恶劳动,是热爱劳动还是逃避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要帮助其理解劳动的价值,进而懂得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四最”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一般指人们从事一定的劳动工作和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所需的体能、智力、知识、技能等。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增强体能、发展智力、丰富知识、习得技能、加强协作等。劳动精神既是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特质。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主要涉及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的良好习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良好的消费习惯,使学生在面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时,能够做到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

(二)具体劳动项目的架构设计

上述四个目标兼顾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与技术属性,尤其是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维度的目标更彰显了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区别。如何有效体现与落实上述不同维度的目标要求,成为具体劳动项目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具体劳动项目的设计可结合劳动前、劳动中及劳动后进行过程设计,突出过程导向。“劳动前”建议首先创设情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创设劳动需求,触发学生对劳动观念、劳动方法、劳动精神等进行思考。以“择芹菜”这一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家务劳动为例,这一劳动项目开篇首先设计了妈妈在厨房做孩子喜欢吃的芹菜炒肉丝这道菜的场景,一方面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可以帮忙做些什么,从而参与到劳动过程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妈妈工作一天之后还要忙着炒菜做饭,将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对妈妈劳动的态度加以强化、提炼。将劳动精神的培养寓于具体的情境中,避免空洞说教。在学生感悟与思考的基础上,教材将劳动项目本身涉及的几个不同维度的目标与内容以专栏的形式显性体现。例如,“择芹菜”这一劳动项目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会涉及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劳动意识、择芹菜的劳动技能,以及体谅家人辛苦的劳动品质等。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之前即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更能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劳动中”以劳动项目的实施为核心,通过实操帮助学生丰富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此阶段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涉及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问题。可先讲知识,后练技能,也可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介绍相关知识。采用哪种呈现方式并非绝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技能水平以及劳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择宜而行。小学低年级段受到学生体力、注意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应以技能操作为主,配合技能需要增设操作提示、安全提示、方法建议等内容。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以及劳动能力的增强、劳动项目难度的加大,可在实际操作之前,专题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实操准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烹制营养餐劳动项目,教师就可以在烹饪菜肴之前首先介绍何谓营养餐、不同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我国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在充分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营养餐的全面了解,进而设计并烹饪适合自己的营养餐。
“劳动后”阶段意味着劳动项目完成,劳动实践暂告一段落,但劳动教育还远未结束。此时可设计专门的评价与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对“劳动前”阶段不同维度目标的落实情况,请学生说说收获、聊聊不足、谈谈体会,从而实现从目标到任务到评价,再从评价回归目标的循环。最后也可酌情增加拓展性内容,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或扩大技能应用范围,以进一步增加劳动项目本身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如此通过劳动情境创设、劳动项目实践、劳动过程评价、劳动体会反思、劳动体验拓展等环节,将目标层层体现,环环落实。


结合劳动领域与途径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领域与实施途径

根据《纲要》,劳动教育的内容领域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这是劳动教育的三项主要内容,也是劳动教育的三大实践领域。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我穿戴、清洗缝补、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劳动,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烧菜煮饭等家庭劳动,在学校参与清洁、美化教室校园等在校劳动。生产劳动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直接体现,以组织学生到校园、田间、工厂或劳动基地直接参与工农业生产、亲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等形式为主。服务性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既包括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也涉及参与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
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则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条途径。《纲要》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化,以确保劳动教育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劳动教育必修课,要求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对于课外劳动,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此外,《纲要》对如何在中小学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等也相应做了明确要求。劳动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共同发力,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体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劳动,实践劳动,学会劳动本领,养成劳动习惯,获得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获得对作为一个劳动者最直接最鲜活的生命体验。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横纵设计

1.劳动项目的领域划分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充分考虑上述领域与途径的要求,将其横纵交织、有机结合。首先是在学段层面明确各学段涉及的劳动内容领域并合理划分内容比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根据《纲要》的要求,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同时也涉及一定比例的简单手工制作类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涵盖生活自理类劳动、简单家务劳动和班级集体劳动。在这三个劳动分支当中,相对而言,前两者与该学段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联系更为密切,更契合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因而在内容比重上应保持较高占比。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提升,日常生活劳动中生活自理类内容比重较低年级段会有所下降,生产劳动比低年级段有所增加,不仅包括手工制作类劳动,还要求学生初步体验种植、养殖等简单的生产劳动。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服务性公益劳动也开始有意识地在这一阶段被引入。
初中阶段兼顾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日常生活劳动在复杂性、专业性、综合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逐步向家政服务方向靠拢。生产劳动所涉及的类型与范围明显加大,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种植,养殖等。服务性劳动既涉及职业体验,也包括助残、敬老等公益性劳动。
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领域的划分,由于劳动场合和劳动性质的不同,部分活动在领域归属上并非绝对泾渭分明。例如,烘焙蛋糕劳动项目,如果发生在家庭场景中,作为一项服务自我或家庭的烹饪技能,可将其归入日常生活劳动的范畴;但如果发生在福利院或敬老院,活动目的是为孤儿或老人烘焙蛋糕、奉献爱心,这项劳动也可以作为服务性公益劳动中的一种。而如果将此项活动与参观糕点工厂、体验烘焙工艺等结合起来,似乎将其归入生产劳动的范畴也有充分理由。这种不确定性既为劳动项目的体系建构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也要求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劳动项目的场合、对象、性质、实施条件等,以提高劳动项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如何对劳动项目进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一直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线实施劳动教育的瓶颈所在。除了根据《纲要》对三大领域的要求组织劳动项目,也可以尝试从技术维度入手,按照家政类、农业技术类、工业技术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对劳动项目进行划分。其中,家政类下含保洁、烹饪、缝纫、护理、家居装饰与装潢五个分项,农业技术类包括种植与养殖两个分项,工业技术类涉及金工、木工、电工、电子与家电四个分项,艺术类包括陶艺、纸艺和布艺三个分项,总计四大类、十五个分项。根据技术类型划分劳动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归属的不确定性。在明确技术类型之后,再结合《纲要》对不同学段、不同领域劳动项目的主次安排以及劳动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对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进行综合设计与实施。以工业技术类中的金工为例,金工类劳动项目在横向上可结合金工在家庭、校园、社区等不同场合的应用设计不同的项目,同时在纵向上可结合《纲要》的要求,选择与之匹配的学段,并随着学段的提升,合理构建难度梯度、整合劳动项目,实现从单一的金工劳动项目到金工与木工、电工等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
不论采取哪种领域划分方式,均需对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关联、纵向贯通的整体设计,逐级递进,逐层深入,帮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劳动对象的认识与了解,深化对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知、情、意、行的交织中获得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劳动持续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劳动项目的选择建议
在明确劳动项目的内容领域之后,接下来便是在不同领域之下筛选适合的劳动项目。本文拟根据《纲要》的要求与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人教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手册的研发,尝试对不同学段的劳动项目给出具体建议。
小学低年级段劳动项目的选择建议如下:在生活自理领域,可选择洗手、系红领巾、系鞋带、剪指(趾)甲、整理书桌、整理床铺、洗袜子、刷拖鞋等常见劳动项目;在家庭劳动领域,可酌情选择扫地、晾衣服、扔垃圾、洗碗筷、收拾餐桌、削果皮等项目;在校园劳动领域,可设计实施整理课桌、擦黑板和整理讲桌、整理班级图书角、为植物浇水、修补图书等班级集体劳动项目;而手工制作类项目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灵活设计,如折笔帽、制作课程表、自制书签、剪窗花等。
在小学低年级段劳动项目的基础上,小学中高年级段劳动项目的设计与选择示例如下:生活自理领域的劳动项目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可设计清洗水杯、整理行李箱、更换床单被罩、晾晒被子、钉纽扣、使用洗衣机等;家务劳动则适当增加烹饪类内容,如增加煮米饭、学和面、发绿豆芽、学做黄瓜拌木耳等;校园劳动以校园为基本的劳动场所,可设计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起来扫雪、组织六一联欢会、制作校园提示牌等项目;生产劳动,一方面可设计编织网兜、制作手工肥皂、废旧布料缝沙包、废旧雨伞制作购物袋等手工制作类劳动,另一方面可增加种植多肉等简单种植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则可选择维护班级小花圃、我是志愿讲解员、捐赠旧衣物、去敬老院献爱心等公益活动。
初中阶段劳动项目的选择建议如下:日常生活领域劳动项目的难度与要求进一步提升,可设计缝制收纳袋、熨烫衬衫、编织围巾、疏通厨房下水管道、制作铁皮置物盒、修复插线板电源线等;生产劳动则可选择修补自行车轮胎,种植番茄,养护校园绿地,体验饲养员、春耕、果实采收、汽车美容等;服务性劳动则可设计体验快递员、餐厅服务员、社区居委会工作等相关劳动项目,将职业体验与不同领域的劳动项目有机结合。
3.劳动内容领域与实施途径的整合
如前所述,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有四条途径: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以上探讨均围绕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体系的建构,但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并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也可以通过校外劳动,甚至一些大型或较复杂的劳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劳动周来实施。因此,在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项目体系进行规划的同时,还要为不同的实施途径留出空间。如在确定了学期或学年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内容体系之后,可为每个具体的劳动项目配备相应的课外劳动记录表,家长或负责课外劳动实践的教师可以必修课中的劳动项目为基本的参考和遵循,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劳动实践,并引导学生填写课外劳动记录表,对劳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感悟等进行记录。也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设计相应的学期或学年劳动周总结记录表。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核心和基本载体,扩展和贯通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少研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具体建议。例如:有研究从课程保障层面提出,要加强师资保障、物资保障和安全保障;有研究提出劳动课程实施应达成课程实施主体、课程实施场域、课程组织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和谐;有研究认为应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在劳动教育课程内部、劳动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劳动教育课与学科领域等层面实现整合;也有研究认为在劳动教育蓬勃兴起之际,应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政策保障和文化环境的一体化建设让劳动教育实施得更扎实,成效更显著。此处的“文化”更多指向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互相支持,合力打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上述论证均切中劳动教育实施的要点,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除上述建议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溯劳动文化的历史脉络,回归劳动文化本身,通过这种回归使学生对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认同,进而内生出对劳动、劳动者的尊重与热爱,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魂之所在。其实,无论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到处可见对劳动的尊重与推崇。我们的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劳动教育烙印,我们的劳动教育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回归劳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尤其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劳动文化相关内容的引领与介绍,实现“以劳育人”与“以文化人”的统一。
例如,可结合具体的生产劳动项目,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推崇和对劳动者的关注:两千多年前《诗经·魏风·伐檀》就曾吟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不劳而获的士大夫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对大量手工业劳动技术进行了专门记述;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地域的农业劳动技术;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述了建筑劳动知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诸多农业、手工业等劳动内容收录其中。上述劳动文化内容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劳动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劳动文化自信。
又如对劳模精神的专题介绍,除了从身边的榜样入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简单回顾抗日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到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劳动先进个人和模范集体,再到学生熟知的《南泥湾》歌曲称颂的原型——三五九旅屯田壮举。只有沿着劳动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溯源而上,才能理解劳动模范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的重大作用,才会自觉以劳动模范为榜样,传承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而新时代对劳动的弘扬、对劳动者的推崇,则更要回归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当家作主,劳动成为“财富的源泉”和“幸福的源泉”,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才得以共同凝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学生才会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认,也才会在劳动教育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强化劳动观念,增长劳动本领,发扬劳动精神,使劳动教育的育人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与成人教育编辑室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李 洁

微信编辑:秦文欣

监  制:周国华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8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