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2 精气学说之人以天地之气生

 木丹园 2021-08-16

为什么要以人以天地之气生作为标题呢?生就是生存,人之所以能够正常生存,就是凭借着天地之气而存在的。这句话体现了气这个理论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关系,也就是《内经》构建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

《内经》全面的利用精气理论来揭示人类存在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体具体结构,揭示人体的生命运动,揭示相关病理变化,广泛应用精气理论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使哲学中的精气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1、《内经》认为人类是宇宙之气演化到特定阶段而生成的一种物种。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抟,扭结,凝聚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形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德就是道,规律,是万物包括宇宙发生和存在的本源。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是有相关的宇宙和万物形成的本源这样一种规律,也有物质的气律相互作用,于是产生了万物,万物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生命。生,是其他的生物体。

“故生之来谓之精”的生,是指人类的生命,人类的生命是万物中最精髓的部分所以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其构成是由精气中的精华构成。

两精是男女两性之间男精女卵相互扭结,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个人的新的生命。

谓之神的神是广义的,是指生命活动规律。

从原文阐述天地万物演化的规律可以看出,先有天地的气和德。气是由宇宙万物形成的本源,物质基础。德是它的规律。有气,物质,也有相对万物形成的规律存在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万物,有了万物,才可能产生生物,有了生物体,又经过若干万年演化才出现了人类,这一过程是对上边原文的表达。

从而告诉我们,构建人与天地万物,人与四时气候,人与五方地域相关的天地人三才的整体医学模型。

2、《内经》中在气论指导下,形成人与自然相通相应的整体生命观念,即形成了整体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万物生焉。”指出了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演化而成的,在气的作用下,使万事万物成为广泛联系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万物当中的一员,融合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必然也是由气构成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气指自然界之气,人体所有脏器,所有部位,所有功能,都和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

3、用气的理论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内经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且所有生命活动都可以通过气运行来表达,在气生成万物观念下,内经用气的观念全面构建医学理论,用它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比如《灵枢·决气》“人有精,气,血,津,液,脉……为一气。”一气就相当于物质的概念。

这明显的表现了哲学烙印,运用气的哲学理论解释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

如内经认为人的情感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情感活动虽然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仍然是人体之气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讲情感是人体心理活动的一种效应,是表现情感方面的一种反应,它的产生是人体五脏精气活动结果。这种气的概念表达了人体生理活动中的情感活动效应。

又如,睡眠。内经认为营卫之气的昼夜运动节律是睡眠活动发生的基础。营卫之气在白昼行于阳分的时候人就清醒,夜间的时候,营卫之气入于阴分,即入于五脏,这时候人体能够正常睡眠。所以营气,卫气在昼夜不同时段中,由于其分布的部位,分布的状态有所差异,所以人体有昼精而夜暝。精指人体精神,精力旺盛,神清气爽。夜眠,晚上才能正常睡眠,从而表现出人的睡眠活动的节律。明确利用营卫之气的运行,气的概念表达了人体生理活动,内经对气论概念的应用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其他内容也是如此。

但是内经发现无法用一气的观念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就创立了诸多以气构词的新概念。演化出了精气,谷气,清气,浊气,阴气,阳气,营气,卫气等,具有各自特定医学内涵的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功能不同的由气构成的医学术语多达100多个。足见内经在气的概念的理论背景下,对气的应用之广,范围之大,意义之深远。

4、用气的概念构建病因理论。

《内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将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邪气。将人体组织器官,精气血津液等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称为正气。

邪气正气,用气的概念来表达病因。

根据气是可分的特性,外感邪气分为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六淫邪气,将引起痹病的邪气称痹气,痹气由风寒湿三种邪气聚合在一起,将有传染性的称疫气,疠气,伤害人的毒烈因素的称毒气等。这就是以气来构建病因。

5、用气的理论来构建病机理论。

病机也就是病理。以气的概念构建病理模型及相关病理理论。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对虚实病理的概括。

《素问·举痛论》:“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又以气的概念构成广泛的病机。后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失常所引起的相关病机理论。《内经》广泛的应用气的理论来构建它的病机概念。

6、用气的理论构建诊法理论。

诊法是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了解病情病史,搜集病情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感性资料,在此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理论,如病人的脉气,脉象变化,脉的胃气,望色中的气色,望舌中舌质,舌苔变化过程中有无胃气等,均是以气的概念构建诊法相关内容。

搜集病史资料后,对病史加以分析,确定他们是某一个症候,然后对其处方用药。

7、用气的理论构建辨证理论。

用精气学说构建所载380余种病证进行分析和辨证。

《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是以气的理论构建五脏的虚实病机。

《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卫之气的情况来阐述病症过程中感觉迟动或者肢体活动障碍。可以看出构建病症过程中没有脱离气的相关理论。

8、用精气学说构建治法理论。

在“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相应的病症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

如果人体阴阳之气失调,就用在“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的原则的指导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作为治疗思路。从此就成为中医治病的根本法则,基本原则。也可以看出气在此理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9、以精气的观念构建药物理论。

在具体遣方用药时,务必要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即其性质,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各具不同的药理功效,以及“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用药原则进行处方。所以,同样体现内经以精气的观念构建药物相关理论。

10、用精气概念构建养生理论。

养生是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从养生方法及具体过程,从而达到相应效果,就是真气从之,气从以顺。同样是用精气概念构建相关的养生理论

11、用精气理论构建五运六气理论。

占内经三分之一的篇章是五运六气理论。无论是五运之气,还是六气都是在精气的观念之下构建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天气:五运之气是用天干推算的,“甲己化土”故曰“始于甲”。

地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用地支推算的,子午少阴君火,故曰“始于子”。

子甲相合:可以进行六十年的运气推算,故曰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天干化运,地支化气,子甲相合就是十天干涸,十二地支的相合,最小倍数是六十组,这就是六十花甲子的由来,六十花甲子的由来,组合,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完整的组合出来,可以进行六十年的运气推算,所以子甲相合,名曰岁立。从这里可以看出离开了气不可能谈五运六气的利用。

《内经》全面运用了精气理论解释人类存在并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应用精气理论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阐述人类的生命活动,解释人类病理变化,广泛地运用精气观念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使这一哲学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谈中医不可能不谈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