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十二

 祥宏讲夷坚 2021-08-19

宋代段子:物久生妖,这是《夷坚志》中的一类故事,被称为“物怪”。还有听友跟我说过他以前在农村,经常听说“石头精”的故事。这故事说了一个古石砻——一种加工稻米的农具也成精了。

【原文】


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居槐花巷东,以佣书自给,为性倔强。

当夏夜,与妻子露坐于小庭下,见一物从外门而入,状类人而头如斛大,无肢体手足,双眸睥睨,睛光闪烁,竦耳侈口,勃窣造庭际。刘氏大小骇走,旋失所在。明夜复然。

自是数来,家人惯见之,稍不怯畏,随伺其何往,乃至屋后大木下入地而灭。凌晨,命锸掘其处,于三四尺底得古石砻,齿多缺落,独两眼存。取斧椎碎之,戢戢流清血。举而掷诸江中,怪不复至。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尹二家火||董待制||张知县婢祟||郫县铜马||淑明殿马||汪大郎马||皂衣髽妇||南山独骑郎君(竹砻)

【白话语音文字版】

刘十二是鄱阳城(饶州州城)内的居民,住在槐花巷东,他以佣书(为人抄写)为职业,为人性格倔强。

有个夏夜,他与妻子、孩子等人露天坐在自家小庭院里,看见一个东西从外门进来了,看样子像人,但它的头有装粮食的斛那么大,没有肢体手足,两只眼睛斜着看人,一副傲慢的样子,眼中光芒闪烁,耳朵是立起来的,有一张咧开的大嘴。它匍匐而行,一副走不稳的样子,来到庭院中。刘家老小都吓的赶紧跑,这家伙也马上消失了。

第二天夜里,它又来了,从此以后来了不少次,家人也看习惯了,心里不算太害怕了,于是观察它去什么地方,发现它是到了屋后一棵大树下,钻进地里就消失了。

凌晨,刘十二命人用铁锸挖开这个地方,在地下三四尺的地方得到一只古石砻(打稻米工具),很多石齿都掉落了,唯独两只眼睛还在。刘十二拿来大斧子把它锤碎,它浓浓的流出了不少清血。刘十二举起这堆“破烂”,把它扔到江里去了,那个怪物再也不来了。

【祥宏点评】:《夷坚志》人物不少用了数字名字,以前随意说成是因为不读书才没有正式名字,现在一并更正:数字是在家族族谱中的排序,也算是名字,它跟正式的名字不矛盾;佣书,是一种职业,替人抄抄写写,包括写家书、写对联等等;斛,装粮食的容器,也是计量单位,一斛等于五斗,也有说十斗的;石砻,是一种稻米加工工具,用于去除稻壳儿,有石质的,也有木质的;《夷坚志》讲到不少“物怪”,有句话叫“物久生妖”,看来这个古石砻成精了。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1-《夷坚志》里的“怪异器物”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