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阳碑刻】民国三十一年“乐捐学款碑”

 佷山访古 2021-08-19

△“乐捐学款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乐捐学款碑,现保存于湖北长阳高家堰镇彭家河村二组,彭家河小学校内,是长阳境内已知现存的两方教育碑刻之一(另一为县城的“建修书院考棚序碑”,刻于清道光十四年)和唯一民国教育碑刻。

该碑刻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十一月八日,青石质,高134厘米,宽65.5厘米,厚8厘米,已断裂成两部分。碑文楷书,碑额题“乐捐学款碑”五个大字。碑文除两字外,其余清晰可辨,记载了为创立高城乡中心学校捐款的社会各界人士姓名及数额,当时学校的教职员工姓名等,成为不可多得的长阳教育史料。

高城乡是1941年至1949年间长阳乡级行政单位,下辖高家堰、木桥溪、永昌寺、流溪、白阳、古城、彭家河、城子、佑溪、青岩、界岭、馒头嘴等12个保,辖域相当于今高家堰镇除魏家洲村以外的范围。

据1989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长阳全县只有2所小学(完全小学)。至民国二十三年底、二十四年初,湖北实行计划教育,长阳又新成立完全小学1所,并以部分改良私塾为基础,创办乡区初级小学54所、短期小学11所、联保小学21所,简易小学77所。其中,长阳乡区第三初级小学(地点城子里,时任校长张守谦,办学始于民国四年),第二十八初级小学(地点流溪,时任校长张占魁,办学始于民国六年),第三十一初级小学(地点高家堰,时任校长向古衡,办学始于民国二十三年),均是民国二十四年左右以改良私塾为基础规范设置,后在高城乡辖域内的3所乡区初级小学。

据“乐捐学款碑”碑文和彭家河村部分老人的回忆:民国三十一年时,高城乡整合教育资源,将原3所乡区初级小学合并,呈县批准,以位于城子里马家河的长阳乡区第三初级小学为校址,创立高城乡中心学校,为完全小学,成为高家堰镇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因缺乏教育经费,为加强校舍和师资建设,加强教育管理,维护学校良性发展,由校长张育正带头捐资200元大洋,面向教师和高城乡群众募捐,得到了广大人士的响应支持,共募集教育经费2410洋元,强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建设发展。为将乐捐学款之事永传后世,当年11月,高城乡中心学校建碑勒石,嵌入校舍墙壁里。

1949年后,在原高城乡中心小学校址上,设立了马家河小学,石碑依然在此。上个世纪90年代末,马家河小学并入彭家河小学以后,彭家河小学的领导为加强对这块石碑的保护,将其迁入彭家河小学校园内。马家河、彭家河小学历任教职员工对其妥善保管,使我们今天仍能一睹其风采。

“乐捐学款碑”,是见证民国时期长阳县、高家堰镇地方教育发展的实物,是追溯今天高家堰镇中心学校历史沿革的档案。抚今追昔,不忘先贤办学之功,是长阳教育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附“乐捐学款碑”碑文

兹将乐捐学款姓名及数目列后:

张育正,助洋贰百元。姚子芳,助洋壹百贰拾元。张固本、张华超、张则轩、姚登五,各助洋壹百元。向经国,助洋九十元。向道长,助洋六十元。张鼎元,助洋四十元。

周心伯、周正雄、周义三、周成章、□全三、崔润之、李盛淳、彭维周、曾宣三、周明章、邱正南、涂殿甲、郑慧轩、涂升之、崔华丙、张维球、向古衡、张守谦,各助洋三十元。

傅春林、邓秉村、向维□、张培早、张次伍、陆万太、向丙三、王亚洲、向克文、彭绳五、向自白、向白云、向华亭、李电章、向东三、邓高卿、张绳祖、张建三、张开乾、姚开富、曾达三、彭立生、马光荣、向华占、彭庆生、向苏亭、王阶平、李云山、张元沛、彭绪武、向大森、马乾三,各助洋三十元。

创立高城乡中心学校:兼校长张育正,文化主任向经国,教导主任邓秉村,教员林鼎三、向古衡、张守谦、张光楣、李白云。

督工:张培潮。

监修人:张固本。

石工:姚天运、黄学尧。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岁十一月八日立。


伤心德安寺

【藏说长阳】“土坡胡义发洗沙月饼”商标印版

纪淑曾与《过石岭作》

磨市镇云台山探访记

【芦溪怀古】从驻马溪走出的国军中将胡德骧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