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房颤是可以被治愈的!

 天涯若比邻印军 2021-08-19

小说里常会用“心头一颤”“小鹿乱撞”等词形容怦然心动的浪漫感觉。但你知道吗,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心脏的跳动并不浪漫,有时甚至会产生心脏要跳出来而濒临死亡的恐惧,他们就是房颤患者。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病人数已超1000万,发病率在1%-1.5%左右,而且年龄每增加10岁左右,房颤发病率就会成倍增加。房颤已经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三大疾病之外,另一个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然而,由于广大公众缺乏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以至于出现卒中、心衰,甚至死亡等后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给患者生活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和社会的压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房颤?其危害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近日,在强生医疗的支持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围绕“护心爱脑健康一生”为主题,走进山西进行了一系列科普公益宣教活动。活动中记者专访了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12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王海雄。

房颤危及生命 但知晓率低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有调查显示,和普通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出现脑血栓的风险要增加5至17倍,出现心衰和心梗的概率分别在3倍和2倍以上,而且房颤患者还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甚至会影响到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的供血,导致肾衰或者肾功能下降速度加快,影响正常肾功能的维持。

然而,临床中,由于大多数人对房颤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诊断率、治疗率较低的现状。

“房颤发生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医学上,我们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三个阶段,对于老百姓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早期房颤、中期房颤和晚期房颤。有些房颤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等出现脑梗等并发症了,才到医院治疗,他们的首诊科室绝大多数都是神经内科,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王海雄介绍。

国外曾有研究人员对所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做过统计,发现脑血栓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有房颤,而且证实这些患者是跟房颤有关联甚至主要是房颤引起的。“过去,我们认为脑血管、脑血栓、脑中风大部分是脑袋血管出了问题,殊不知有三成患者的致病'祸首’是房颤,以至于这些患者出现二次脑梗、三次脑梗。所以,我们呼吁,和房颤症状联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科室,如神经内科等,也应进行房颤相关知识的宣传,增强医生对房颤的认识,提高房颤的筛查率。如果确定有房颤,进行脑梗控制以后,就要转到心内科进一步根治。”王海雄说。

房颤是可以治愈的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临床上70%-80%以上的房颤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明确的是,越早治疗,治愈的几率会越高。”王海雄介绍。目前,临床上治疗房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微创手术治疗。但要说根治的话,还没有一种药物有这样的“神效”,而射频消融手术如果在房颤早期就介入的话,治愈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到了中期的房颤,这时候一次性治愈的成功率不如早期那么高,因为房颤还要缓慢进展,不加以控制就会发生心衰。所以,对于中期或者晚期房颤患者,且有心衰风险的,我们也强调要积极的干预,通过导管消融来根治房颤,进而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已经出现心衰等症状的患者而言,尽管导管消融治愈成功率有所下降,但毕竟可以缓解心衰的发生,所以尽管有复发的概率,仍然要做导管消融,延缓中末期心衰的出现,避免将来只能接受心脏移植的情况。”王海雄说。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射频消融可以治愈房颤,但并不是所有房颤患者都可以做这一手术,比如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需要先用化血类药物把血栓全部化干净以后,才能手术。此外,有先天性出血疾病的患者以及对麻醉药物耐受不了的患者也是不可以做消融手术的。

此前已经提到,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发病率、致残率比较高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一般来说,得了房颤,患中风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因此,房颤患者一定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体怎么预防呢?王海雄介绍,对于孤立性房颤患者来说,就是只有房颤,卒中风险不高的人群,可以采取观察的手段;如果已经有房颤,且脑血栓风险比较高、出血风险不太高的人群,要采取抗凝药进行药物预防;如果已经得过脑血栓,且年龄较高,或有胃溃疡、容易出血的人群,这时候可以选择做微创手术。

虽然专家一再强调,房颤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但在临床中,大约20%的房颤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也给早期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就觉得'我没什么不舒服,为什么要做治疗啊,等我不舒服的时候再治疗。’可现实往往是等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王海雄提醒说。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即使没有症状,随着房颤的发生会越来越加重,比如阵发性的房颤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为持续性的房颤。另外,房颤虽然没有症状,但是如有高血压、糖尿病且年龄比较大等,容易导致中风的发生。所以,只要有房颤,就应该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减少房颤发作,并减少对心功能的破坏,预防卒中的发生。

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它也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很多年轻人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房颤也有低龄化趋势。王海雄介绍,除了年龄因素外,房颤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房颤与家族史相关,亲属关系越近,亲属的发病时间越早,房颤风险越高;

2、性别差异:相关统计学研究表明,各年龄段房颤患者女性均高于男性;

3、高血压:高血压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房颤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血压控制欠佳,房颤发病率将明显升高;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房颤,但现有研究表明,积极控制血糖不影响新发房颤的发生率;

5、吸烟:吸烟会显著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6、肥胖:肥胖会导致心房扩大,心房重构,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

7、睡眠呼吸暂停:房颤患者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高达32%-39%。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房颤的发病和进展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8、饮酒:酒精摄入是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饮酒越频繁,相应的危险度越高;

9、运动:运动量过少及过多均增加房颤发作的风险,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而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亦可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

对此,王海雄提醒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饮酒。其次,适量运动,循序渐进,运动量需根据个人自身情况来定,不要过度劳累。最后,警惕生活中的小细节,肥胖、打呼、高血压等都会增加房颤的概率。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打呼严重、体重超标、血压过高等,也应定期体检,最简单的方式是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现在,一些便携式、可穿戴的心电监测设备也可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有助于尽早治疗。

“一定要把每年的体检资料进行保留,观察、对比心电图有没有变化,能够提前做个预警或者预测判断,在未来多少年内有可能发展为房颤,这样就可以极早进行干预,把房颤推后或者尽可能防治。”王海雄说。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琳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

感谢您的支持!点亮小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