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安徽望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 | 宋康年

 Jennifer鲍子贤 2021-08-20

 
【考古】

安徽望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

中国考古会员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  同宋康年



望江县位于安徽西南部,长江北岸,与湖北、江西两省毗邻,县内山脉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一片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带。由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应古人类生活,故遗址分布较密。19788月我们先后发现了汪洋庙、麻园、砚池墩、黄家堰、连城等遗址。并于同年九月,在省文物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始对汪洋庙遗址进行试掘,随后为了进一步弄清该遗址的面貌,曾两次进行了发掘,总共发据面积达885平方米。其主要收获,初步摸清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即耕土层以下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有上下两层堆积的遗存,是一个文化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说明该遗址上曾先后有两次不同时期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居住过。它的内涵,既与附近薛家岗文化有一定联系,但又有它自身的特点。(1)为了进一步弄清我县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情况及发展规律,并为今后考古发掘做为选点准备工作。19844月至19859月,我们组织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2处,商周遗址4处,除狮子墩遗址是发现于洲区外,其余的分布在丘陵地区的台地上。最近我们又对其中戴家墩、麻冲、七星墩、双墩、狗尾山、枫岭墩、黄家堰等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工作,现介绍如下:

一、戴家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望江县城西北约30公里的古炉乡增发村,东北距汪洋庙遗址约15公里,面积约三万平方米,遗址座落在村庄北面的台地上,三面环水,前几年因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在遗址的边缘建起一座抽水机站,稍有破坏,基本保存还好。从开抽水机沟的剖面上可看出遗址文化堆积层约有1.5-2米。在遗址上面采集有陶片、鼎足、器盖、器座等;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锛、石镞等,均系磨制。陶器多是夹砂红陶,灰陶次之,可以辨认的器物有鼎、豆、壶、罐、钵等,均手制,纹饰多素面,少数有弦纹、网状纹。(图略)

二、狗尾山遗址

该遗址位于望江县高土乡薛山村东北角约1公里, 呈椭圆形台地,台地的平面上,三面为焦赛湖环绕,西边与佩山相连。面积约四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约2米左右,采集到的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衣陶、红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其次有弦纹、刻划纹等。从陶片可辨认器形有鼎、豆、罐、钵、碗等。石器绝大部分为通体磨光,有的制作较粗糙,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等,其中石铲、双面刃,在右上端钻有一较小的穿孔,是该遗址出土器物的特点。(图略)

 麻冲遗址
该遗址位于望江县新桥乡中檀村西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南接杨屋、西临团湖,东北邻赤湖稍,面积约四万平方米,遗址上面全是旱地,保存完好。从耕地断面看,文化堆积层约2米左右,还发现有少量的红烧土颗粒,采集的陶片,大都是夹砂红陶,灰陶黑陶较少,个别是泥质灰陶,多系手制。纹饰除素面外,还有弦纹、篮纹、刻划纹等。陶片可辨认的器形有鼎、豆、壶、罐、钵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镞等,多是通体磨光。(图略)
四、七星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沈冲乡新岭村油榨冲口东近抽水机站。南接枫树庙,北面油榨冲,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采集的陶片、鼎足,多为夹砂红褐陶灰陶次之,多轮制,可辨认的器形有鼎、豆,罐、壶、盆等,纹饰多素面。少数网状纹,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镞等,磨制相当精致。其中石锛有段,是这遗址一大特点。(图略)
五、双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沈冲乡戴冲村以北1公里,东沿栏河,南边为肖公庙,西接沈冲桥,北为童家冲,两片台地相连,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约有1-2米,采集的陶片,多夹砂红褐陶多扁形鼎足和锥形足,陶片可辫认的器形有鼎、壶、罐、碗等手制多未发现轮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等。其中有二件椭圆磨制石器,其形状是中间粗两端较薄,出土时表面似刻划有不规则纹的痕迹。(图略)
六、枫岭墩遗址
该邀址位于沈冲乡湖团村的东北、三面由武昌湖环抱,为椭圆形台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约二米左右,采集的陶片,多夹砂红陶,少数夹砂灰陶,可辨器形有鼎、豆、壶、罐等轮制鼎足有鸭嘴形、扁状形,带脊扁凿形,纹饰多素面,另有网状纹、篮纹、弦纹、斜划纹等,石器有石斧、石铧、石铲、石凿、石刀等,其中五孔石刀和单孔石铲,制作十分精致,均为磨光石器。(图略)
七、黄家堰遗址
该遗址位于新桥乡联合村境内,为土层较浅的湖区滩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约2米左右,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地面采集有陶片、鼎足、以及石器,玉器残件等,特別是在几次开垦中发现有许多玉器装饰品,如玉璜、玉玦、玊管等,而且这些玊器磨制得相当精美,细洁光滑,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器中很是罕见。(图略)
几点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基本上摸清了望江县范围内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情况和文化面貌,发展规律以及其相互间之关系。它们文化堆积层一般在1-3米,文化面貌较为清楚,从戴家墩等七处遗址的分布情况,充分证明: 凡是靠近水源又有一定坡度的台地上,均有远古先人活动的遗迹。再从地面暴露的器物看,石器基本上是通体磨光,极少打制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砍伐器,是用于砍伐和农耕的生产工具,说明这些遗址居住的先民们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
我们将六处文化遗址分为四组排比,除采集的石器较完整外,陶器大部分系残片尽管有些可以辨认出器型,但还是难以明确各种器物形态变化的序列。这里划分的四个方面,仅仅是对认识遗址文化面貌的个性和共性的一种探索而已。这四个方面是:
()石器中多见以砂质灰岩石制成,质地坚硬的磨光石器。
()陶系基本上是夹砂红陶、灰陶次之、泥质陶极其少见。
()陶器器型多鼎、豆、壶、罐等以及镂孔灰陶豆座未发现鬲。
()纹饰以素面居多,有少量网状纹、弦纹、刻划纹等。
从上述四个方面说明与薛家岗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但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从具体讲,出土器物比较原始,薛家岗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灰陶、黑皮陶,而这些遗址发现的多是红陶或红褐陶在纹饰上,这些遗址陶片多是素面,网状纹,弦纹。而薛家岗则以凸弦纹,波浪纹居多。在石器上,这些遗址出土有体积厚重的圆柱形石斧,则在薛家岗未见。从器型上这些遗址出土有鼎、豆、壶等及有镂孔的竹节形的陶豆石器有砂质灰岩的单孔石铲、五孔石刀,有段石锛,则与薛家岗均有类似之处但像在石铲上右端钻有孔的单孔石铲以及刻划有符号的石器,则又在薛家岗、汪洋庙等遗址上均未见过。从石器与鼎足方面看,则和崧泽遗址出土的有许多雷同之处③特别从鼎足多是是鸭咀形、扁状形,圆柱形、凿形上看、戴家墩等七处遗址,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却是十分密切,其器物变化的轨迹,也基本相似,明显地具有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征。

注释

  《望江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第1

  《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该文发表于1989第六期《考古》后转载于1992年第一期《考古与文物》

 作家简介:宋康年

宋康年 |(1925--),望江县人,笔名白菲、抚云、雷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第二届县政协委员,县钱币学会顾问,县收藏协会秘书长、安庆市考古学会理事、安庆市收藏协会学术顾问、安庆市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庆市玉器研究会专家组顾问,安徽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省楹联学会、省钱币学会、省考古学会、中国钱币学会、中囯考古学会会员。曾受聘北京宝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鉴定组顾问、受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陕西金融钱币研究》特约撰稿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专家组顾问等。2005年7月8日受安徽省文物局通报表彰为安徽省文物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等奨,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奨金4000元。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家文物局颁发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荣誉纪念证书。

  

望江政府公园人行道中出现大深坑,行人请注意!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正文(含标题)、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图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