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历史上,宦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和外戚一样,一边被皇帝重用,一边又受到皇帝的提防。因为在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外戚专权和宦官擅权造成的危害,远比权臣专权来得更加严重。特别是明朝时期,宦官擅权的情况非常严重,明朝的灭亡与宦官擅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宦官也就是人们俗话话说的太监,其实早期的宦官并不需要净身,同样也有资格担任朝廷大臣,可以正大光明地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东汉时期宦官逐渐演变为宫廷内侍,其职责也变成了专门供皇帝及其宗室亲族所役使的仆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宦官祸乱宫闱,必须要净身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内廷。从此之后,“宦官”一词也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带有歧视意味的“太监”一词。 太监是皇帝身边的近侍,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明朝出现宦官擅权的现象,就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太相信这些日夜随侍在身边的大太监们了,认为他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可能做出什么恶事。实际上,太监受到宠信之后在外面作威作福的事时有发生,太监也因此成为朝廷大臣眼中“皇帝跟前的红人儿”,对其笼络巴结,间接助长太监们的嚣张气焰。 不过,虽然太监们更容易受到皇帝宠信,朝廷大臣们通常也对他们毕恭毕敬,但是太监在民间的地位却非常低。这可能是因为太监的身体缺陷吧,虽然他们入宫之后就能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依然被人们所不齿。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的话,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宫去当太监,因为这等于主动断绝了家族香火。 当然,对于那些连生活都难以维系下去的人来说,与其活活饿死还不如进宫当太监,这样至少还能保住一条小命。清朝末年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悲剧,仿佛上天跟他开了一个恶意的玩笑。他因为活不下去入宫去当太监,为净身一刀下去昏迷三天,可是等他醒来后大清居然都亡了,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什么太监了。这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的一个贫穷家庭,他出生时全家6口人只有7分地,除了父母之外,他还有4个兄弟姐妹,因为父母无法养活这么多的孩子,只好把年幼的孙耀庭送入宫里当太监。可是当时清朝已经摇摇欲坠,孙耀庭刚净完身清朝就灭亡了。随着清朝的灭亡,孙耀庭入宫的打算也就破灭了,只好回到故乡跟着父母一起乞讨为生。 可是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了,紫禁城里仍然存在着一个小朝廷,几年后因为宫里缺少太监,已经宣布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不顾民国禁令,公开从民间征集太监。这样一来,孙耀庭终于有机会进宫了,他先是被安排在载涛贝勒府中当差,因为做事精明伶俐,后来又被调入紫禁城服侍端康皇太妃和皇后婉容。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孙耀庭也随之被遣散回老家,后来他又在长春当了一段时间的差,最后因为生病离开长春回到北京,此后一直居住在万寿兴隆寺。这个寺庙是清末出宫太监的聚集地,离开皇宫的太监无处可去,只好在这里报团取暖,渡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也得到了妥善的照顾,被安排进广化寺居住,一直到他94岁逝世。 对于孙耀庭来说,他在宫里的那段生涯,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非常心酸,不但毫无尊严可言,如果不小心做错了事还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了能够在宫里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学会卑躬屈膝,过着阿谀奉承的宫廷奴婢生活,后来更是被直接赶回了老家。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太监也得到了妥善的照顾,每个月都能够领到一笔生活费,还被安排了工作,可以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太监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始终伴随着皇权而存在,也随着皇权的衰落而灭亡。历史上的那些大太监,例如刘瑾、魏忠贤等人,他们虽然风光一时,甚至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可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十分凄惨。而且能够做到他们这一步的太监还是非常稀少的,更多的还是像孙耀庭等人一样,成为皇权时代的牺牲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