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作者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睡,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 酹江月,即念奴娇,因苏东坡那首“大江东去”太出色,其中有“一尊还酹江月”句,故念奴娇词牌也有了个别名“酹江月”。这首词被看作是和昨天抄的那首词的(前提是证明那首词是邓郯写的),我疑心昨天那首是文天祥写的,邓郯也写了一首,只是现在人见不到了,文天祥这首词是和邓郯那首咱们看不到的词的。 元不是池中物,元通原。这句话是化用前人的,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后世的《三国演义》中也有“龙岂池中物,乘雷飞上天”之语。 牢愁,忧愁。如范成大词:“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如辛弃疾的词:“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 无著,没处安放的意思。如辛弃疾的词:“老去浑身无著处,天教只住山林。”如程垓的词:“睡起情无著。晓雨尽,春寒弱。” 寒蛩,深秋的蟋蟀。 横槊题诗,用曹操典故。这个是后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三国志》中并没有出现,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品,不能成为文天祥写词的典故,为何在文天祥诗中就出现了呢?这中间有个原因,《三国演义》也是由民间说三国的说唱艺术集纳而成,吸收了前代文人或说唱艺人编的故事,最终集大成而成书。曹操横槊赋诗,应该是早被演义了。元稹为杜甫写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后来,这个横槊赋诗的意象,到苏东坡那里已经变成真实的事了,《前赤壁赋》中说“(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再到《三国演义》就变成了故事,赋具体的诗《短歌行》,杀具体的人,并由“乌鹊南飞,无枝可栖”一句演化成“诗谶”。 登楼作赋,指王粲依刘表时,登楼作赋怀念故乡的典故。这个以前注释过。 去去,遥远无边的意思,如柳永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龙沙,指北方沙漠。《后汉书·班超传赞》:“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李贤注:“葱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 一线青如发,语出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苏轼的诗是说,远处的青山,像新长出的头发。 试翻译如下 天地可以无限大,想那蛟龙,本来就不是池中之物。风雨和忧愁已让我无法入眠,更何况深秋要亡命的蟋蟀在牢房四壁上叫个不停。像曹操那样横槊赋诗的豪气,像王粲那样登楼作赋的思乡情,这一切的一切,以及天下万事,都像空中雪片一样纷至沓来,也像雪一样融化找不到了。然而,眼前长江滚滚流不尽,想当下将来定有英杰出现。 可以笑的是,咱们像飘零的一片树叶,又来到淮水上,正是秋风刚起的时候。镜中的你我青春的红颜都变得没有了,只有我们为国奋斗的一片丹心难以磨灭。到遥远无际的少漠,回望故国的江山,隐约一线如刚生的簇簇头发。(此去只有一死),但故人想起我时,我就是啼血杜鹃,是树枝上不愿离去的残月。 赏析 此词何其悲壮!起首言志,龙非池中物,却又言当下处境艰难,睡不着,风雨、牢愁及寒蛩,思想过去,虽有横槊壮举,思乡柔情,却都像雪一样涌来逝去。但作者并没有绝望,而是期望于将来,“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下片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更进一层。身世悲凉,朱颜改,但丹心不变。还要被押到北方的沙漠,但怀念故乡之心不死。人即使逝去了,但看那残月行天,听那杜鹃啼血,就看到我了。 处绝地而如此激昂慷慨,忠义之气冲斗牛,只有文天祥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文天祥用生命和鲜血为“燃料”照亮了宋末词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