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沁”在古玉当中以其色彩亮丽似鹦哥绿、孔雀绿而深受广大古玉爱好者的衷爱,有古玉挂绿,黄金满地的说法。 一直的常识,古玉的沁就是由内而外地缓慢沁入玉器中的。但所谓事事无绝对,很多人将“铜绿沁”此种沁色也定义为是铜锈的沁入,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盖杯 观察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盖杯,在四组钻孔镶嵌属件的地方呈现绿色沁,而其他部位因没有镶嵌金属件,同样的墓葬环境下,结果没有任何沁色产生。 这是一件明代的青玉双夔谷纹圭,感受一下他迷人的绿色沁。仔细观察这些馆藏品,除了暴露在玉表的青铜器残留物之外玉器受浸染所呈现出来的绿色都似胶状。 我们都知道,铜锈的产生是个电解氧化的过程,铜锈大致有三种状态:一是氧化铜,锈色为黑色至棕黑色,无定形结晶性粉末;一是氧化亚铜,锈色为红色粉末状固体;另一种是碱式碳酸铜,呈孔雀绿颜色,为细小颗粒的无定形结晶性粉末。 古玉中绿沁的形成,倘若是与铜沁有关,只能是在碱式碳酸铜的电解条件下,才能出现绿色。 那么也就是说玉材中有金属阳离子成分,和铜金属氧化后的阳离子长期接触后,在氧化的气氛下,发生了电解过程,从而产生了沁色现象。 一般沁色的形成是一种由外向里的浸润过程,而铜绿沁则是在氧化条件下,通过电解阳离子交换的过程,最终产生的铜沁。认识这一点对于鉴定真古玉至关重要。 |
|
来自: 睫毛上的风尘 > 《皮壳沁色孔道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