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tourismer 2021-08-21


不知道是我的注意力的原因,还是《天道》又火了,最近我总是在各大平台(如抖音、知乎)看到关于它的解析,可能随着阅历的增长,能够看懂他们在表达什么,并且深以为然。我在知乎上看完了一位博主对《天道》的解析,还不过瘾,花两天时间把原著《遥远的救世主》看完了,内心受到一阵阵冲击,产生许多启发和感悟,确实是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20多年过去了,依然不过时,书中关于“文化属性”以及佛道儒的探讨现在来看仍然发人深省。我有许多思考和感悟,现主要写以下几点:

1. 我们现在年轻一代读书太少了,也普遍缺乏信仰,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是刚读过《脉动中国》,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课,我恐怕很难理解丁元英的想法;

2. “天道”即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天道即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多么简单的道理,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从小学习就知道“实事求是”是精髓,是重要原则,但就像丁元英说的一样,“知道”和“悟到”不是一回事,知道不代表会做,知道和做到至今隔着巨大的鸿沟。那些悟到做到实事求,找到事物必然规律并顺势而为的人就被奉为了“神人”或“魔鬼”,比如丁元英,在那场著名的“商战”中没有任何让人感到“神’的招式,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根据王庙村实际情况、每个人实际能力以及自己的人脉资源布局,都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缔造了王庙村的“神话”。最后被指责“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那那些哄抬价格欺骗消费者的企业是什么?书中有一点让我觉得丁元英是一个特别坦荡、礼貌、恪守原则的人,但不会被名声、他人眼光所牵制。小丹在抓捕黄福海之前给丁元英打了一个电话,是告别,他意识到小丹处于危险之中,他也想劝阻小丹,但是他没有开口。这里许多人不理解他,骂他,但是,这恰好说明他是始终遵守规则,不因个人情绪去破坏、践踏规则,也不愿意强迫别人。因为“惩恶扬善”是警察天然的使命,警察没有避险的权力,你可以选择不做警察,但只要在职一天,就必须承担警察的职责。他和小丹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开口劝阻她,因为说了也没有用,这和爱的深浅没有关系。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将实事求是贯彻到底的人,一生不唯教条、不唯经验、不唯权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

3. 书中关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定义是本书最大的争议点,尤其是书中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弱势文化这一点。我有一点不解,丁元英肯定是具有强势文化属性的人,可他为什么选择隐居呢?隐居难道不是有点消极避世的意味吗?这应该是弱势文化者的行为吧!或者说我理解错了,他只是想找一个地方清净清净,研究文化属性,整合自己的思想,更好地参透文化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的关系。书中认为“得道”就是不慕名利,不昧因果,超脱世俗,我本来想质疑这一点,如果所有人都不慕名利,那还有人愿意做事吗?社会如何发展进步?但仔细一想,慕名利和做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做事就是纯粹地做事,不是因为爱慕名利去做,也不是因为害怕“报应”去做,这样的人确实是值得敬佩的人,也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的价值观念。

4. 书中描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了,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少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还是有很多观念、习俗等随着民风民俗或者亲人朋友等的影响保留在我们身上,反应在我们的行为上,书中许多人物的行为、观念都可以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文化带给人的影响果然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是一件循序渐进、道阻且长的事。

5. 我之所以接触到这些、读这本书是因为我遇到了困惑,我在寻求解决之道。多年来接受的教育、塑造的价值观和社会现实似乎并不匹配,从学校走上社会,深刻体验了一把两相背离却又两相相关的生存之道,是继续坚持还是妥协改变?脑子里经常蹦出不同的观念互相打架,很焦虑、很痛苦、很迷茫,我似乎都不太能分辨哪些是我真正想做的,哪些是主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希望我做的,其实我也说不清我现在的思想状况,似乎感受到一些撕扯,渴望觉悟,渴望摆脱困境,渴望成功获得世俗认可,也渴望挣脱束缚活得随性洒脱。看书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丁元英,对某些文化观念的质疑、思考,不停地思考,希望能够参透;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芮小丹,什么都不懂,简简单单,大智若愚,遵从内心,按自己想法过活。

       是该像丁元英一样不停地参,希望参透这个世界,还是像小丹一样不去思考太多,跟着心走?

       是跟着心走去读书、省悟、修身养性,还是认同世俗成功标准去追求财富地位?

       如果我有很多钱且没有负担,我应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现在,我并没有什么选择,上有老,下有小,丝毫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时候选择以自己兴趣为主、安贫乐道、修身养性,怕是有逃避责任之嫌,那种生活对我来说太奢侈,我还是应该努力奋斗,赚钱养家(即使是丁元英,他也是挣了1000万才开始“隐居”的),去“社会”这个大学堂里体验、磨练,实践出真知,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所处的社会,才有可能获得更深的顿悟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