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冻伤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西藏的等地区,作为一名院前急救人员如何才能处理好冻伤呢? 冻伤是在一与寒冷的强度、风速、湿度、受冻时间以及局部和全身的状态有直接关系。冻伤的原因主要是低温、身体长时间暴露、潮湿、风、水所造成的大量定条件下由于寒冷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损伤程度热量流失。 最常见的冻伤部位 冻伤多发生在手指、脚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
冻伤的分类 1)按损伤范围分类: 1.全身性冻伤:冻僵与冻亡。 2.局部性冻伤:局部冻伤、冻疮、战壕足、浸泡足。 2)按损伤性质分类: 1.冻结性损伤:局部冻伤、冻僵与冻亡。 2.非冻结性损伤:冻疮、战壕足、浸泡足。 冻伤的病理生理改变 1)冻结性损伤: 冻结性损伤指身体的局部或全部暴露于极低气温,或者较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的低温,引起组织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整个机体的中心温度(直肠温度)过低称为冻僵;持续低温,新陈代谢和机能进一步降低或抑制,可导致冻亡。 2)非冻结性损伤: 非冻结性损伤指身体的局部或全部长时间处于0~10℃的低温潮湿环境下造成的冻伤,组织不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 3)冻僵: 冻僵是全身性严重的冷损伤,往往可以导致冻亡而难于复苏。当直肠温度降至33℃时进入抑制期,表现为血压下降、寒战停止、肌肉关节发硬。当降至30℃时陷入麻痹期,出现意识模糊、幻觉、知觉与反应迟钝、血压下降、肌张力下降、脉缓而弱。当降至28℃时,表现呼吸心跳缓慢、出现心律紊乱。当降至25℃以下时,呈昏迷状态,脉触不到,血压测不到,呼吸微弱且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当降至23℃。则呼吸心跳停止。 4)速冻: 如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或液体(如液氮)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触部位的皮肤冻结。如未能及时脱离接触,冻结组织可以迅速加深,严重者可将皮肤冻结在寒冷的固体上,强行脱离,可造成撕脱伤。 5)缓冻: 常见的冻伤发病过程均属于缓冻时,首先使细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体(冰核),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体逐渐增大。 冻伤的预防
3)不要站在风比较大的风口处,切记不要在疲劳或是饥饿的时候坐卧在雪地上,否则有可能对雪地产生疲劳的感觉,时间久了是很危险的。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4)被冻伤的局部,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刺痛感或是某种现象,因此要随时注意观察自己易被冻伤的部位,也可以叫同伴观察自己是否有冻伤症状。 5)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6)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7)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冻伤的救护措施 1、迅速脱离受冻现场:立即用棉被、毛毯或皮大衣等保护受冻部位,防止继续受冻;迅速将患者搬入温暖的室内(室温20~25℃)或送往医院。
2)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3)三度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10)复温中应抗休克治疗,静滴37℃的5%葡萄糖溶液;必要时注射强心剂、呼吸兴奋剂;
2、快速复温方法: 1)全身浸泡法复温:将受冻者置于34-35℃温水中,以防剧烈疼痛和室颤发生。5分钟后将水温升至42℃,待直肠温度升至34℃,使受冻者呼吸、心跳和知觉恢复,出现寒战,肢体软化、皮肤较为红润并有热感时,停止复温。避免发生复温后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室颤。 2)吸入湿热氧气或空气。 3)静脉温热溶液复温。 4)腹膜透析复温。 5)微波透热。 6)饮用温热饮料复温。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