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路过浇个花 2021-08-21

一、六经提纲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凡此种种.均谓为表里相传。

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

并病和合病

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谓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

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有关它们辨证的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

二、治则简介

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时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之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等法彻底攻除其病邪,如麻黄汤、承气汤等。均属攻实剂。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六经分阴阳,阴阳有表里,以成阴阳会通,互相联系的作用。例如六经中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示肾与膀胱相联系。如太阳为病,表受邪,则太阳之气向外抵抗,由于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若少阴里阳已虚,则太阳之邪,飞渡少阴者,亦恒见之。论中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疼痛”的少阴伤寒证;或者是正气恢复,拒邪外出,如论中的“少阴病,八、九曰,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的热迫膀胱证,皆可反映脏腑表里出入的相互关系,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指导意义。

六气对辩证的意义

祖国医学不但认为自然界里有六气,而人体之中亦有六气。六气的存在是以六经为基础的。如太阳经的寒水之气,阳明经的燥金之气等等。六经若被邪伤时,则反映其所主之气而为病。以太阳经为例,在发病中出现的寒水之证较为突出,如真武汤证,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为什么太阳病而有寒水之证?这与太阳主寒水之气有关。因为太阳受邪之后,气不能化津,阳不能制水,水气便会猖獗,因而出现水证。其它五经,以其气而类推。

六经六气,反映病证,这一理论,对辨证论治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解释每经的发病特性,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解释六经对六气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而辨证论治。

主、兼和变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的六经证候,有“主证”、“兼证”和“变证”之不同。如以桂枝汤证为例,其主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兼证则有或喘,或项背强几几等。主证是辨病之常,兼证是辨病之变,对兼证的加减治法,颇耐人寻味,而开拓治疗思路。

至于“变证”就是误治后的“坏证”。前已说明,它包括相当一部分的“杂病”,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是《伤寒论》—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所介绍的三类证候,它和孤立的症状有所不同,它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客观规律,有其辨证的特征。所以,依据证候去辨证,则事半功倍。并且证候记的熟,则反映的快,治疗效率就要提髙。为了说明问题起见,附下列三个病例证实:

附医案二:明朝的李念莪,治一个六、七天不大便,而又头痛、身热的患者,切其脉则浮,问其小便色清而不黄。李辨为太阳表邪不解,治用桂枝汤发汗。一医不解问曰:为什么六、七天不大便,你还用桂枝汤发汗?李曰:“《伤寒论》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曰,头痛有热,其小便清长,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今病虽不大便,而脉浮尿清,故病不在阳明仍在太阳也。用之果愈。”(《医宗必读》)

附医案三:陈慎吾老大夫,生前治一女孩,五、六日发热不退,服药无效。陈老诊脉时,患儿矢气甚臭,乃问其母,大便已数日未解。陈老曰:《伤寒论》云:“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况脉滑,舌红皆应之,乃投承气汤,大便泻下而愈。

附医案四:李XX,女,38岁。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已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三剂而吐止烧退。

从以上三例体会,可见证候对辨证是很重要的,掌握了证候,继承古人的经验,临证时则少走弯路。

注:本文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