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

 特教梦 2021-08-22

浅谈如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

涂佳丽

    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广,培智学校的生源由轻度残疾学生转向招收中重度的残疾学生,班级学生数多,残疾类型多样且程度重,有些甚至丧失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教学,尤其是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中,受人力、物力的限制,还存在着教师大量讲授、学生以听为主的直线式的教学现象,教学活动为单调式的“你问我答”,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有效参与”呢?

[关键字]  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教学有效

[正文]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智力损言或智力明显衰退[1]。由于培智学校的学生在语言、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相对普小学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抽象思维较强的生活数学,学生们往往学得慢,忘得快,难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英海尔德和皮亚杰的研究指出,中度、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发展分别接近前运算思维阶段(智龄在2-7岁)和感觉运动阶段(智龄在2岁以下)[2],他们的学习应该以具体直观的直接经验获取和动作参与学习为主[3]。教师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已有知识水平、感注意力和记忆力等特点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不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层教学的尺度,适时调整分层的界限,尽可能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各方面能力水平不断上升。

(一)分层依据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与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首先要求特校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与统一教学结果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弹性分组等策略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那么分层教学的前提是要承认培智学生个体间差异的,综合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

首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语言及身体发育情况、受教育程度等等;接着教师运用测评工具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能力范畴,智力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再通过平时课上、课下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最后综合分析后将学生分为A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他们容易接受新知识。);B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他们能够听从教师的指令,但是注意力很不集中,无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C组(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主要训练他们日常常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老师的反复引导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让这类学生可以与A类学生合作学习,同时也锻炼了A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三个不同层次。

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层次调整的标准也不是考试成绩,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变化逐期调整层次,让不同时期学生的层次呈动态变化,是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分层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预设好学生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使程度较好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会受到影响,而程度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学习内容过深而失去学习兴趣。例如培智数学“应用题”这个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难题,那么如何把这个教学难题解决呢,首先就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A组

B组

C组

知识技能

养成读题的习惯,理解题意,正确列式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列出算式

正确读出数字

数学思考

初步发展应用题分析观念,抓住题目中蕴含的信息

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初步建立数感

问题解决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初步获得分析应用题的基本法方法

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知、学有所得,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中分层

教学过程中分层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分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培智学生的识字率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涉及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往往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找不准数量关系。所以在应用题的授课过程中先引导A组学生读题,因为读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通过读题,了解应用题中的内在关系,知道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特别是抓住一些关键的数学的概念和术语来帮助理解题意,例如再学最基本的应用题时就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词:“一共”就是用加法应用题,“还剩”就是用减法应用题。A组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提示题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解释常用的数学语言,抓住关键字词;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列式并计算。B组学生的要求就稍微低一些,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之后,运用所学教法正确计算出得数。C组同学能正确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即可。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中的分层

培智生活数学中的学习评价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4]。教师要明确分层评价的目的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精准的指导,且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兼顾多方面,而不是以学生结果性的考核结果为定论,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积极性、日常观察),学习习惯(解题思路、作业分析)和学业成果(课堂练习、阶段性考核、实际运用等)。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尤其是在进行教学成果考核的时候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分层准备3套练习,A组学生的练习难度就可以跟着教师授课程度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B组学生的练习就要相应降低难度,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练习,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C组学生的练习则可以让A组学生指导完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能巩固A组学生的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培智数学课堂运用分层教学,不仅能充分利用课堂的35分钟,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教育,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3]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培智学习义务教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