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药王孙思邈

 蔚蓝色淼 2021-08-23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生于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于683年,跨越了两个朝代。
孙思邈的老家在京兆华沅(在今陕西)。小时候的孙思邈经常见到许多穷苦百姓得了病,或是因为没钱医治,或是医治不好,年纪轻轻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看着人们哭天喊地,孙思邈头脑里萌发出一个念头:“救活一条人命是多么重要啊!黄金虽贵能够用钱买到,而人的生命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从此,孙思邈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了一个宏伟的志向:要做个好医生,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痛苦,也为他们的亲人解除痛苦。
在这个宏伟志向的驱使下,孙思邈发愤学习,认真钻研。为了掌握广泛的知识和可靠的本领,他不辞辛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医学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精神的医学技艺,为他以后的行医生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个好基础,孙思邈行医不久就出了名,渐渐名声越来越大,连朝廷里也知道了他高超的医术,要召他去当医官。但孙思邈不愿被束缚在皇宫里,执意推辞了,他知道他的根应当扎在千百万百姓中间。
孙思邈不仅医术高,医德也很好,他不会因病人交不起诊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见死不救。相反,他经常为许多病人义务治疗,还把药送给他们。对于远道上门求医的病人,他还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亲自为病人熬汤端药,胜似对待自己的亲人。只要有人请他出诊,他总是有请必应,不管是风雪弥漫,还是深夜黎明,都会立即赶往医治。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撒不出尿,小肚子胀得非常难受。他请来孙思邈,恳求道:“孙医生,快救救我!尿脬都要胀破了!”这种病的医治,以往都是用药来排泄。现在,孙思邈看病人那么痛苦,心想:“吃药怕是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尿流不出来,怕是排尿管的口子不灵了。能不能用根管子插进尿道,让尿通过管子流出来呢?”孙思邈考虑一番,决定试一试。可是尿道很细,什么样的管子才能插进去呢?他苦苦思考着,十分焦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小孩拿着一根葱管在吹着玩,突然受到了启发,心想:“葱管又细又软,大概可以试试。”于是,他赶忙叫人找些香葱,从中选出细韧的一根,稍加削剪,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一根小小的葱管,便消除了病人莫大的痛苦。孙思邈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在行医的过程中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得病的原因,开拓用药的思路。他发现山区的贫穷百姓容易得“雀盲眼”(即夜盲症),这种病人白天的视力挺正常,可一到晚上就变得像麻雀一样,什么也见不到了。而有钱人常常得脚气病,症状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乏力。孙思邈想,为什么穷人多得夜盲症,富人多得脚气病呢?这肯定与饮食有关,不是多吃了些什么,就是少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比较了穷人与富人的饮食,发现富人多吃荤腥油腻、精米细粮,而穷人却很少吃荤,吃的多为粗粮素食。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穷人得夜盲症,很可能是很少吃荤的缘故,富人得脚气,不是由于吃荤就是由于吃细粮。他再作仔细分析,发现粗粮里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则把这些东西弄得一干二净,看来脚气病就是因为缺少米糠和麸子这类东西引起的。思考分析之后,孙思邈对症下药。他使用动物的肝脏治雀盲眼,试用米糠和麦麸治脚气病,果然都很见效。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脚气病的医学家,比起国外的最早记录,要早出1000年左右。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孙思邈积累和搜集了大量简便而有效的药方,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变成了一部书,叫《千金要方》,也叫《备急千金方》。“千金”的意思就是说,书里所载的药方都是十分宝贵的,这时孙思邈已经70岁了。到了整整100岁的时候,孙思邈又把他后30年所积累的方子编成了另一本书,叫《千金翼方》。“翼”就是辅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来弥补前一本书的不足。在这两本书里,孙思邈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不仅数量多,疗效也很好。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把他经常采药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药王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