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特撰:私祭文

 云梦山房 2021-08-23

列祖列宗在上:

不肖男李福寿携妻子儿女匍匐拜上!

   你们都走了,走了很久很久。祖父我没见过。祖母照顾我幼时多年,住在父亲新建的夹房里,单独朝南开门。她老人家80多岁还参加生产队劳动,印象中经常用耙子背一张"兀"字凳到岗上的棉花田薅草,祖母自己预测了自己的归期九月初二,只差了一天,是一九七零年九月初三走的,葬在肖李湾前岗上。家父1978年10月走了,我上师范才一个多月;家母1998年3月走了,我在厦门流浪。两位老人我都没有送终,愧言孝字,亦不敢洒泪。

   我活着,会一直念着你们。

   家乡地处江汉平原与大别山余脉交汇地带,古河道寒溪(县志有载)在北边大山店分两支往南蜿蜒穿岗,从我们四份李东西两侧流过,又在南部好石桥汇合,注入汉水支流府河。东河称为小河,西河称为大河。村立夹河岗地,富水,多白山土,松软肥沃,多楝树、皂荚树、老虎腾,盛产稻麦豆棉枣桃。此地历代屡遭战乱。有文字记载的战争,是秦灭六国进攻郢都荆州时,战场就在好石桥附近张家台子,离我村约一里地。后世几乎所有战争,战火都会延烧至此。小村至今仅40多户人家。大多已移居河西边一里开外的高铺,村庄面临废弃。且,我们这支李姓至今未见谱牒,只有传说,属流浪家族,无法溯源。现存排行字只有四字“正大光明”,祖父长字辈,往前无法确知。

   查网,李姓含正大光明字辈诗全国甚多,无法查到前有"长"字的辈份诗,唯"正大光明,万世荣昌;朝文夕武,报国兴邦;勤俭朴实,富裕安康;忠孝仁义,俊秀弘扬"之说,似有可探。应为今世李姓人重新编修。

   我“大”字辈。目前村里已无长字辈老人,正字辈健在的老人仅有一人:李正清,现年86岁,民间艺人,擅长说书,住高铺。字辈早已延至“明”以外,后无字辈延续,后辈成年婚娶,均各自以小名呼之,不再按字辈新起大名。思之,嗟叹不已。

   幼时,掌故言及四份李缘起,以为源自明“麻城过籍”,为四兄弟流浪至此落籍建村,与北边三杨村后岗上的肖李塆及肖李塆西侧的幺份李同宗,来自麻城,祖籍江西。儿时有“闯麻城”游戏,即是影子。“麻城过籍”可考,而四份李不可考。村子地处寒溪包围的一片台地之北,前后均有大面积长条状塘堰,村前偏东叫“门口塘”,村前岗坡下有芦塘,村后是一连串的塘堰,从大河西岸坡顶一直延伸到村东小河坡岸顶,依次为长堰、后头塘、碓矶堰、弯堰,中间均有小型堤坝隔开,方便过往。塘堰水位高出河水数丈。择此地结庐,无非近水,毫无形胜可依,更有连年水患袭扰。儿时,多次亲历两侧河水漫进村子,村人逃上村南岗子,搭棚避水、看水,偶有乡亲哭天抢地眼见自家房屋在水中倒塌而无能为力。白茫茫大水乌压压南流,水上漂浮很多上游村子倒塌的柱头、檩子、椽皮、柜子、床架等物,胆大的青壮下水捞上岗子,沿河堆放,等上游陈姓、周姓、杨姓乡亲前来认领。家乡民风淳朴,且村庄稠密,村与村多沾亲带故。

   据称,村前西侧岗子北坡与长堰南岸之间,曾有叫“上辛店”的集市,不知何世毁弃,如今遗址处最大的一块田叫“八斗丘”,那一带多有砖石瓦砾,岗坡略可寻得墙垣遗迹。县志并无“上辛店”记载,而下辛店在云梦南乡,与应城接壤,是县里一个较大的乡镇。

   村前唯一可以称为古物的,应是村前塘堰边一处半径丈余的青石围碾。小时候,曾见圆心处凳子高的大石墩,正中有幽深的插柱孔洞,碾槽残破断续,早已废弃。这个碾槽在“农业学大寨”时被生产队连根拔除,石槽、墩子均无可寻,算是擦除了村子最后一个聊可溯源的痕迹。

   我家在村西头。老屋为九柱十一檩青砖瓦房,前有小园,青砖院墙,朝南通巷子有园门,出巷子是邻居家的高大重檐青砖青瓦门楼,三家共用,可见这三家祖上应是一家。正屋东有夹房,前有厢房,厢房山墙为青砖斗墙,青砖是那种大片的薄青砖,二五砌式,横、立成斗,中空灌三合土。山墙顶有圆形石雕镶嵌,脊顶有立鸟石雕南望。厢房很大,跨东侧正房和夹房,是我家厨房、餐厅。厢房西壁为杉木,有花隔摇窗,日落西山时阳光斜射进来,直达锅灶、烟囱。印象很深。

   正屋为家父与族叔共有。大约在我12岁那年,村里掀起分家建房热潮,家父与族叔通过拈阄均分祖产和宅基地,我家拈到西边,老屋、园墙被全部拆除重建。因我们兄弟有二,家父立志并列建两幢三间“九柱十一檩”砖瓦房,以备我俩成年后分家,四面山墙耸立,只等竖柱穿檩,同村表兄大晏在砌山墙顶时,忽然晕眩,扑倒墙上,山墙轰然倒塌,大晏受伤,没有死人已是万幸。遇此变故,家父临时改变计划,修成三间加一间夹房的四间砖瓦房。东边空出一间,旧墙残垣犹在。命运没有帮助家父完成他的建屋大计。现有三间老屋,为家兄成年后重建,已转售族叔次子我的同宗兄弟银平多年。我屡屡欲回购以供奉先祖,至今未成。

   零零星星,从家父、家母言谈中获知的有关祖上信息,有名字的,只能上溯至我祖父,名李长青,奶奶杨氏,村后三杨村人氏,育有家父李正亚及两位姑母,大姑母嫁北边滚子河水库旁的唐陈村,早年绝户。二姑妈嫁村后三杨村。于2017年走了,享年83岁。祖父身材高大,是远近闻名的泥水匠,擅长泥塑寺庙菩萨像,能与汪湖垸刘姓大财主——我外公刘文考结亲,可见他老人家当年在家乡一带应该是不一般的风生水起。家父母一生生育10个子女,大多早夭,只留下我和家兄李大华两子及云莲、革莲两位姐姐。前年二姐革莲走了,终年64岁。去年大姐云莲也走了,终年73岁。我都有从厦门专程回家乡送她们。祖父有亲兄弟李长秀,膝下有族叔李正安,育有两子三女:金平、银平、桂芳、冬芳、三芳(一直就叫三)。高祖为谁,不明。曾祖似名洪金(译音),据说是手艺人,有兄弟三人,其他两位后来衍生何处,不得而知。

   穷家小户,布衣之族。正大光明,忠厚传家。及至我等,敦厚行世。吾今携子秋石、女之琪,匍匐祖灵之前,拜上香烛纸钱,望气垂怜,伏惟尚飨!

                       庚子年三月十二日清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