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这是才子徐铉逼出来的名言

 再见羊城 2021-08-23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这是才子徐铉逼出来的名言
文/老张在路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这是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名言。这句话脱口而出,话糙理不糙,表现出一代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雄霸天下、心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而能逼得赵匡胤说出这句话的则是南唐才子徐铉。

01
徐铉(公元916年—公元991年),字鼎臣。在南唐国土上,徐铉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徐铉出生的那一年,后来的南唐中主李璟同一年出生。
徐铉的父亲名叫徐延休,生活在晚唐到五代初期之间。
《十国春秋》有徐延休的简单传记:徐延休字德友,会稽人。博物多学,风度淹雅。唐乾符中进士。昭宗狩石门,无学士草诏,延休未调官,适在旁近逆旅,左右言其工文辞,即召见命视草,昭宗善之。及还长安,不得用。枢密使蒋元晖辟为僚佐,延休恶其人,弃去,依锺传于洪州。烈祖时取江西,得延休,归授义兴县令。累官至光禄卿、江都少尹,卒。《九国志》:延休为少尹,时吴将祀南郊,以为卤簿使,于是法物始备。初,义兴有汉太尉许?庙,庙碑即许劭所立,字久磨灭,开元中许氏诸孙再刻之,题八字碑阴,日“谈马砺毕,王田数七”,时人不能晓。延休一见,为之解曰:“谈马言午,言午,许也。砺毕石卑,石卑,碑也。王田为千里,千里,重也。数七是六一,六一,立也。乃'许碑重立’四字耳。”
在这些记载里,“唐乾符中进士”,乾符(874年十一月至879年十二月)是唐僖宗李儇的年号,共计6年。唐乾符年间,是晚唐历史上重要的时间段: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响应王仙芝起事;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兵败被杀,余部奔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六年(878年),黄巢挥兵入广东;

乾符七年(879年),黄巢向朝廷讨封广州节度使不成,大怒攻克广州,控制岭南。
唐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末代时期,徐延休就是在这个时期中了进士。到了唐昭宗李晔继位,这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乾宁二年(895年)唐昭宗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迫下,第一次逃离长安,跑到终南山石门镇驻留了一个月,这就是所谓的“昭宗狩石门”,唐昭宗在石门镇,要起草诏书,然而身边没人,徐延休就在这时替唐昭宗起草了诏书。然而大厦将倾,徐延休并没有被朝廷起用,也只有感叹时运不济了。
唐朝灭亡后,徐延休先是为后梁蒋元晖辟僚佐,延休弃去,往洪州依附钟传,隐居南昌西山。
钟传(?―906年),洪州高安人。唐末江西观察使兼团练使、镇南军节度使,封南平王,官至检校太保、中书令。《新旧唐书》有传,是唐末割据一方的军阀。
江西被吴国攻占后,徐延休“归授义兴县令。累官至光禄卿、江都少尹”,这大概是徐延休一生所当的最大的官职,徐延休为江都少尹时,举家迁往吴国都城广陵(今扬州),不久,徐延休就去世了。徐铉和弟弟徐锴就出生在广陵,徐锴比哥哥徐铉小四岁,公元920年出生。
徐延休去世时,大儿子徐铉刚刚8岁。按时间推算,那是公元924年,这一年是杨吴顺义四年,后唐同光二年。此时还名叫徐知诰的南唐烈祖李昪是杨吴的实际当家人,参政知事兼知内外诸军事,正同他的养父徐温明争暗斗。
这一年杨吴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十月,吴主杨溥到白沙镇观楼船,白沙镇因此改名为迎銮镇。
白沙镇,属今江苏省仪征市。原名白沙镇,五代吴顺义四年(924年),杨溥临镇“阅舟师,金陵尹徐温来见,改白沙镇为迎銮镇”(《舆地纪胜》引《仪真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世宗如迎銮镇,屡至江口,遣水军击唐兵,破之。”即此镇。

02
徐铉8岁时父亲徐延休去世,徐铉有两个舅舅,大舅包谔,二舅包咏,孤儿寡母投奔二舅包咏,徐氏兄弟在二舅家长大成人。
按照《宋史》的说法,徐铉“十岁能属文”,属于早慧的才子型人物。杨吴大和四年、后唐长兴三年,也就是公元932年,这一年,杨吴权臣徐知诰在金陵府邸高置礼贤院,招揽各方人才。时年16岁的徐铉以父荫入仕,为吴校书郎,直宣徽北院,掌文翰。
公元937年南唐立国后,徐铉升为知制诰。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43年二月去世,南唐中主元宗李璟继位,改元保大,保大元年(943年),时年23岁的弟弟徐锴入仕,为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

南唐虽然是一个割据南方和中原王朝对立的小国,和其他历史上的封建专制王朝一样,在朝堂上,党争现象依然存在,士人间结成党派,相互争斗倾轧。
南唐一朝,以宋齐丘为首的士人形成了最主要的政治集团,以宋齐丘为首的宋党以外,形成了或以孙晟为首、或以韩熙载为首的一党,两党斗争对南唐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党争现象困扰着南唐的政治和朝政,直到南唐灭亡,依然如此。
初入仕途的徐铉徐锴兄弟身不由己也卷进党争的漩涡。徐氏兄弟的第一次党争被贬,牵扯到南唐两个显要人物:宋齐丘和殷崇义。
宋齐丘(公元887年~公元959年),本字超回,改字子嵩,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文有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历任吴国和南唐左右仆射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晚年隐居九华山。元宗革除党争时,宋齐丘自杀而死。
殷崇义(912年~984年),字德川,池州青阳人。唐末天下大乱,殷崇义于扬州仕吴,以文名显于世。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病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皇位,改国号曰“宋”,改元“建隆”。南唐派遣殷崇义出使宋都汴梁,遇到赵匡胤之弟赵匡义,赵匡义责问道:“不知我宣庙讳耶?”其时南唐已臣属于宋,殷崇义为避宋宣祖讳,遂改姓为“商”,未改名;后又因名中有“义”字,犯宋太宗讳,于是将姓名改为“汤悦”。

左为徐铉右为徐楷
03
徐铉第一次被贬在保大七年(949年)。
陆游《南唐书》徐铉传是这样记载的:“(徐铉)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徐锴传记载说:“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有罪为才,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
徐铉做知制诰时,当时学士殷崇义起草了一份军书,那时的公务文章都是骈文,讲究对偶、用典,如果典故用错了是件很丢面子的事。而殷崇义的这篇公文恰恰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如果是一个老于官场的人,一般不会去议论同僚这样的事,但徐铉和弟弟徐锴拿着殷崇义这篇军书说事,批评殷学士的不学无术。这样的话很快被殷崇义和宋齐丘听到了,那时,宋齐丘权势如日中天,结果徐氏兄弟以皇帝最讨厌的罪名“泄禁省语”,受到了严厉处罚,被赶出京城。

宋齐丘和殷崇义都是南唐朝中的大人物。现在所见各种史料都说殷崇义“书檄诰诏皆出其手”,“特为典赡,切于事情”,是当时写作公文的一大咖。徐氏兄弟指责殷崇义起草的军中文书用词不当,无论是年轻气盛也好,是嫉妒挑刺也好,总之惹恼了宋齐丘和殷崇义,给了徐氏兄弟当头棒喝,使他们明白了宦海沉浮、仕途险恶。
徐铉第一次被贬不久就召回朝廷,然而没过多久,徐铉又一次惹了事。
《宋史》记载:“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
徐铉少年得志,但他在南唐政权两次贬斥,都同同他不合时宜的书生性格有关。
徐铉的书生气还表现在他的生活中,据《宋史》:“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
徐铉得了“冷疾”的病,中医上讲的“冷疾”,是指由于天气寒冷引起身体不良反应的病症总称。据北宋时人丁谓记载,徐铉的病根是他的服饰习惯,他特别喜欢穿宽袍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即所谓的“宽袴”、“深衽”。

这种传统汉服保暖效果并不好,夏天穿还可以,冬天就要在外面罩上皮袍子才能不冻着。南唐国破后,徐铉从江南到开封,从此他就在北方安家落户。寒冬腊月里上早朝,同僚们都穿大皮袍子,徐铉却还坚持自己的着装习惯,穿着在南方冬季常用的薄棉袄,猫在待漏院里冻得瑟瑟发抖。同僚们都劝他买一件皮袄也花不了多少钱,徐铉却说穿皮衣是五胡乱华时留下的乱世风气,自己作为堂堂天子近臣,饱读圣贤之书,绝不穿这种外族的服装。
如果徐铉一生的故事都和这差不多,也不过是一个迂阔的老夫子的故事。在南唐国破家亡的时候,徐铉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看到了他骨子里的另一面。
徐铉出使北宋之前,李煜也并不是坐以待毙。他连发多道圣旨,催在长江上游的水师统帅朱令赟火速勤王。李煜对徐铉说:“你出使后,我就让朱令赟的水师停下来,以免赵家怀疑我们一边求和,一边调兵遣将,是心不诚,怕给你带来麻烦,让你处于危险境地。”
徐铉却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说:“宋军早存虎狼之心,这次出使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唐国危在旦夕,为了国家利益,该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不要考虑我的安危。”?听了徐铉这番话,李煜感动得流下眼泪。

徐铉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不仅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方面造诣极深,而且能言善辩。见到太祖赵匡胤后,徐铉极力表白江南对宋朝一向唯命是从,并没有任何的过错,如今无故遭遇大国的进攻,实在是千古奇冤。徐铉提出此行的要求,希望宋朝能考虑到江南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弃对南唐的进攻。
徐铉为求得南唐的安全,甚至说:“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
这一次出使无果而结束。
没过多久,李煜又一次派徐铉出使宋朝。弱国无外交,不但眼下如此,过去更是这样。赵匡胤行军作战、上阵杀敌有本领,但在口才方面却远远比不上徐铉。这一次,宋太祖耐着性子跟徐铉辩论,但徐铉巧舌如簧,赵匡胤渐渐地理屈辞穷。
赵匡胤见说不过徐铉,索性拔剑出鞘,指着徐铉,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别说了!江南的确没有罪过,但是天下终究要归于一统,这就好比朕在卧室中睡觉,怎容得下有旁人在身边打鼾?”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徐铉及周惟简还江南,未几,国主复遣入奏,辛未,对于便殿。铉言:“李煜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帝与反覆数四,铉声气愈厉,帝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
据说,和徐铉一起出使的周惟简是个道士,见宋朝皇帝发怒,吓坏了,忙说自己不过是一个道士,是被李煜逼着来谈的。还说到时候南唐和大宋是一家后,自己可以到终南山修道。这和徐铉一比,高下立判。
关于徐铉出使宋朝,明代冯梦龙《智囊》还讲了另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徐锴、徐铉两兄弟和江宁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他们皆以博才多学而闻名于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望最高。
南唐派徐铉前来宋朝进贡,按照惯例,需派官员陪伴,朝中大臣都以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铉而胆怯。就连宰相也很难有一个合适人选去对付徐铉,于是他便向宋太祖请示。宋太祖听后说道:“你暂且退下,我自己来选一个合适的人。”一会儿后,宦官宣传殿前司听旨,要他报上十名不识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单,太祖看后,御笔点中其中一个,说:“此人即可。”朝中上下都惊诧不已。宰相也不敢再请示,就催促被点之人立刻动身。
被御笔点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一起前往。
徐铉到了宋、唐分界的江面上后,一见到使者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起了大道理,双方识字之人皆目瞪口呆,十分惊叹其口才,唯有使者团团长一人毫无反应。徐铉对此十分奇怪,于是多次以委婉的方式,想要获得这位使者团团长的应答,但还是毫无所获,因为人家根本不懂你在说什么。最终,徐铉只好返回南唐。

04
曹彬灭亡南唐,徐铉随李煜到了汴京。赵家皇帝知道徐铉的才华,封他做了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离奇死去,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不如哥哥赵匡胤仁厚,他当皇帝不到两年,公元978年七月,南唐后主李煜也不明不白死了,世传被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
按照一些笔记和野史记载,李煜之死,同徐铉也脱不了干系。
王铚《默记》卷上说: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 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人,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宋开宝六年,即公元973年,徐铉曾卷入潘佑、李平一案。
潘佑善于论议,尤喜老、庄家言。他本来是韩熙载、徐铉荐于南唐中主的,授秘书省正字,值崇文馆。李煜嗣位,为虞部官员外,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
潘佑与李平交好,李平少为道士,常讲方术符箓、仙人神鬼等妄诞之说,按《周礼》复井田之制。官至卫尉卿、户部侍郎。
潘佑感于国运衰弱,连上八疏,希望让李平当尚书令。徐铉、张洎排斥李平,说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将二人打入牢狱,潘佑自杀于家中,李平自缢于狱中。“张洎从而挤之,后主遂发怒”,《钓矶立谈》中说,和张洎一起排挤潘佑的还有徐铉。
后来南唐被宋所灭,李煜长叹说道:“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李煜的这番后悔话,是说给徐铉听的,身为潘佑反对一党的徐铉听了,心中滋味可想而知。“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

徐铉对赵光义的询问,当然不敢或者也不想隐瞒,从而给李煜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煜是投降亡国的君主,降宋后,赵匡胤先封他为左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赵光义继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按照当时的礼制,死后必须有人为他写一篇记述他一生行状的墓志铭。
赵光义把这件左右不讨好的事交给了徐铉去写,然而这却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并不是说徐铉的文采不行,而是这篇墓志铭不好写。
李煜是降君,墓志铭对他过于说好,皇帝一不高兴,会给写铭者带来杀身之祸;过于贬低李煜,从徐铉是李煜旧臣的身份上讲,又不合人情之道,一违徐铉的处世原则,二要落忘恩负义的骂名。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说,徐铉接到写作任务后,在赵光义面前流下眼泪。他向赵光义提出一个要求,允许他在行文中对李煜表达出曾是君臣之义。
没想到一向刻薄寡恩的赵光义同意了徐铉这个大胆要求,大概他也是好奇,想看看江南才子徐铉究竟如何行文。

于是,一篇名为《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写了出来。有人评论,这可能是史上最小心谨慎、最咬文嚼字、最推敲迂徐、最顾左右而言他、最沉郁压抑的一篇墓志铭了。
开头:盛德百世,善继者所以主其祀;圣人无外,善守者不能固其存。盖运历之所推,亦古今之一贯。
这个开头,从赵光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宋是善继者,是盛德百世;从李煜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他再圣明,也无法改变上天的安排。
然后,徐铉又对新政权进行礼赞:大祖至仁之举,大赉为怀;录勤王之前效,恢焚谤之广度。位以上将,爵为通侯,待遇如初,宠锡斯厚。今上宣猷大麓,敷惠万方,每侍论思,常存开释。及飞天在运,丽泽推恩,擢进上公之封,仍加掌武之秩。侍从亲礼,勉谕优容。方将度越等彝,登崇名数。
最后评论道: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欤!
也许是一介武夫赵光义没有读懂徐铉文中的深情和春秋大义,他竟然通过了这一墓志铭,才得以流传下来。而徐铉也躲过一劫。

淳化二年(991年),徐铉因遭到庐州妖僧道安的诬陷,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被贬之所地处渭北的邠州,冬天比开封更加寒冷。
徐铉擅诗,写过名为《梦游三首》的诗,其一: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腊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鬓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抒情主人公在梦中与爱人相会,梦醒之时依依不舍,其实是对旧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对过去与爱人相聚甚欢的感觉深深的眷恋。
992年9月24日清晨,年已七十六岁的徐铉突感寒冷,他让家人准备纸笔,立了一份遗嘱交代后事,然后又专门写下六个大字:“道者天地之母”。做完这些事,徐铉在这个秋天的清晨里与世长辞。

徐铉一生,除了诗文和从政,还喜爱香道,亦是制香大家,据说每遇月夜,徐铉露坐中庭,焚佳香一炷,澄心伴月,他把自己制的这种香称为“伴月香”。主要由沉檀、莞香、苏合香、鸡舌香、豆蔻、芸香、白茅香等配置而成。伴月香香品配伍严谨,更注重香药的炮制与和合。其香气、香性清幽淡雅,芳泽溢远 ,留香持久;有清和正气、养性虞神、调和身心之功。适用于书斋琴室、禅房净舍、会客迎宾。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