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七十九

 新用户0773xNye 2021-08-24

“雪门坎”上访古道(一)

站在跑马溜溜的山上,极目眺望,那埂与折多山相连的大雪山,酷似一道银屏,巍然矗立西天。它便是打箭炉(康定)的著名景点之一:“雅家积雪”。

相传,这道叫“雅家埂”的山埂子,就是当年雅州府与“嘉拉甲布”(藏语称国王、酋长、君长为“甲布”。这里说的“家拉甲布”即当年打箭炉的“明正土司”)交界的地方。翻开尘封的历史,这道山埂子上,比起那万年积雪奇峰更最著名的,当数必经此埂的那条将汉藏两地紧紧相连的茶马古道。挡在古道上的那排高耸入云、令人生畏的雪山,就叫“雪门坎”。

雪门坎

秦汉以来,生活在贡嘎山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木雅地方)的“旄牛夷”各部,就是翻“雪门坎”,下“雅家埂”,经磨西面,越摩岗岭,到咱威(德威)渡过大渡河,去河东沈村这个最大的“市埸”,进而翻过飞越岭去笮都(汉源、越一带),或经大相岭(即古“邛笮关”)去今天的荥经、雅安以至成都一带与汉地进行交往的。这条通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旄牛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三国”时“旄牛绝道,已百余年”。后来,蜀国的张嶷做了越郡的太守,他积极与狼路这位统帅四千余户“旄牛夷”的首领和好,“嶷与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绝道百余年的这条古道,又复畅通。张嶷还奏请后主,封“旄牛夷”的首领狼路为“旄牛㽛毗王”,进而确保了“旄牛道”的平安无阻(见《三国志. 蜀书》张嶷传)。唐以后,以汉地边茶与西藏特产相交易为主轴的汉藏贸易兴起;在宋、明两代,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更是兴旺,这条大道就成了后来人们所称的“雅家埂茶马古道”。确切地说,应称“古商道”才是,因为汉藏贸易不仅仅是马茶互换。宋以前,还没有打箭炉,“雅家埂茶马道”便是从汉地直通雪域高原的主要大道。元代,“木雅王”(西吴甲布)从色巫绒东迁打箭炉,以边茶贸易为主的这个汉藏商贸中心便逐步形成。这条古道才经“雪门坎”拐下炉城,成了内陆通向“西炉”的主要通道。从古道(包括先后几条经瓦斯沟进炉的古道)运进打箭炉的物资堆集如山。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仅在打箭炉改包转口的南路边茶,每年就超过1200万斤。至于清朝几次对西藏用兵期间,通过“茶马古道”运经打箭炉的各种物资,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多年来,我就有心一访这条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因它早在民国晚期就没有多少人往来,成了一条被历史尘封了的“荒道”,以至难以举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值“十年动乱”,有位从北京城“分”到康定州农机厂的学核物理的研究生,经榆林宫去磨西面,独闯“雅家埂”,就不幸葬身在山埂子上的雪窝子里,这就更令人生畏了。

跨入新世纪,重返炉城,就听说从康定榆林宫到泸定磨西面的“榆磨路”已在修筑,这是州上的决策者们,为“旅游兴州”而特地“打造”的一条“旅游环线”。这着实令人高兴不已。一友人主动开动他那辆大屁股“老北京”,一心要送我上雅家埂。但终因刚开挖的“毛路”还难以通行,刚到老榆林就只得打道回程。

这次回“炉”,专为“访古”而来。古“卡拉国”的踪影、“西吴国”的古“王宫”、木雅古“营官寨”的兴灭、历史上的打箭炉到底出现于何时,还有“雅家埂”的漫漫古道今何在?这都是我心中一个个待解的谜。

当今炉城著名的“格萨尔宾馆”的经理,为成全我的“雅家埂”之行,特地绕道“榆磨路”去成都。不巧,又恰遇路面加宽工程的启动而“封路”。好说歹说总算“特例放行”。公路沿榆林河而上,东颠西簸,快到山埂子时,预料之中的塞堵出现了。我们的“帕萨特”被挡在正在施工的路段上。下得车来,隔溪相望,只见对面杂有矮灌木的草甸上,一“工棚”四周,围着一大圈铁丝网。甘孜报社的“老总”曾告诉我,州科研部门正在雅家埂试种“冬虫夏草”,有望成功, 特邀他近期前去采访,这不正是那个“冬虫夏草”试种埸么?“冬虫夏草”属名贵中药材,前两天在折多山口有农牧民兜售刚出土的“新草”,我们车上的驾驶员以两元一根成交,还认为买了个便宜。我把细一算,最好的“头草”一斤约1600根左右,一斤的价格已高达3000多元,何况到他手上的还不算“头草”;到了康定“中桥”的街边“草市”上,最高要卖到5-6元一根,一斤已超过万元。比起上世纪五六十年年代,“公司”8元(七十年代提到10多元)一斤的“收购”价来,竟涨了几百倍,乃至上千倍,已成了令我这样的“过来人”不可思议的“天价”。今天,我这个不速的“访古”者,算是“访”到了自个心中的“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